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古文解惑】六國破滅 弊在賂秦

2020-05-29

受疫情影響,本專欄停刊多時,今日終於復刊。停刊前,剛開始導讀蘇洵《六國論》首段,現謹繼續鑒賞其文。

前回講述,戰國時期,楚、韓、趙、魏、齊、燕等六國,或行「合縱」之策聯合對抗強秦;或守「連橫」之法,一心與秦國結盟。對此,後世論者褒貶不一,北宋蘇洵、蘇軾、蘇轍三人均著有《六國論》,嘗論六國之弊。

蘇洵《六國論》一文,起首即提出中心論點,認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並提出兩項分論點,說明割地賂秦的國家既自取滅亡,又間接讓不賂秦的國家因失去強援而滅亡。然後,作者續論道:

思①厥②先祖父,暴③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④,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⑤,奉之彌⑥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⑦,理固宜然⑧。古人云⑨:「以地事⑩秦,猶抱11薪救火12,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本段為全文正論,闡述賂秦者的滅亡原因,正在於割地讓秦。作者通過對比,突出賂秦之弊:(一)以諸侯祖先創業立國之艱難,比照後人之不肖,批評其視國土如草芥,隨便奉送秦國。(二)賂秦為國家招致巨大損失,但結果只換來一夕安寢,得不償失,貪得無厭的秦國只會不斷苛索搾取。事實上,秦國因諸侯讓地所得的土地,確實遠比征戰所得為多,諸侯不戰而選擇割地,最終只會直接壯大敵人,而自我削弱實力,可謂自取滅亡。

除了舉出史例外,作者又援引語例,以蘇代之警言作總結,說明割地求和政策不過像抱薪救火一樣。這段主要針對韓、魏、楚三個賂秦之國,至於齊、燕、趙三個不賂秦之國,又如何因「賂秦」而亡?且待下篇再續。

譯文

回想諸侯的歷代祖先,冒着風霜雨露,披荊斬棘,才得到尺寸的土地。子孫對待這些土地卻不怎麼珍惜,把它們全部送給別人,像拋棄野草一般。今日割贈五座城池,明日割讓十座城池,然後才換來一夜安睡。但翌日起來環顧四面邊境,秦國軍隊又來到了。但是諸侯的土地有限,而強暴的秦國貪慾並不會滿足,諸侯奉獻給秦國的土地愈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就愈急迫,故此不用交戰,強弱勝敗的局面已經清楚分明了。六國最終滅亡,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事。古人說:「用土地來侍奉秦國,就像拋擲柴薪去滅火,柴薪燃燒不完,火就不會熄滅。」這句話實在太有道理。

注釋

① 思:想。一解作發語助辭,無實義。

② 厥:代詞,其,他們,代指六國諸侯。

③ 暴:同「曝」,暴露、顯露。

④ 舉以予人:舉,全部。予,給與。人,外人,此指秦國。

⑤ 厭:本字作「猒」,後通作「饜」,義為飽足,引申指滿足。

⑥ 彌:副詞,愈益,表示程度加深。《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邢昺疏:「彌,益也。」

⑦ 顛覆:傾覆,滅亡。顛,墜落。覆,翻倒。《尚書.胤征》:「惟時羲和,顛覆厥德。」孔穎達《正義》云:「顛覆,言反倒。」

⑧ 理固宜然:按理本該如此。固,同「故」,原來,本來。《說文解字注》:「凡堅牢曰『固』。又事之已然者曰『固』,即『故』之假借字也。」宜,應當。

⑨ 古人云:古人,指蘇代。引文見於《史記.魏世家》蘇代說魏安釐王事。又《戰國策.魏策》載孫臣說魏王事,亦用此譬喻。

⑩ 事:侍奉,供奉。

11 抱:通作「拋」,指拋擲、拋棄。舊訓多如字解,形容以手捧物之貌,亦通。

12 救火:滅火。《說文》:「救,止也。」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