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名家時評】美國種族問題源於分配問題

2020-06-16

許楨教授 香港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自上月底至今,「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社會運動,已演化成大型動亂,並在美國50個州蔓延,甚至傳導至隔大西洋相望的英國,勾起了當地白人、有色人種之間,英格蘭和蘇格蘭、北愛爾蘭之間的恩怨情仇。本人對美國局勢的憂慮,並不在於公共秩序的恢復,以及司法、檢察當局,對涉事警員、暴徒毋枉毋縱、繩之以法。真正的挑戰,在於美國的種族問題,既是該國近代奴隸制度歷史的延續,同時也有現實的結構性原因,牽涉多方面的利益與考慮。無論古今中外,反人類的黑暗歷史,都需要強勢民族,鼓起勇氣去面對。而要撤底扭轉制度性歧視,既得利益階層和族裔,要放棄的有形、無形資本自然更多,也就艱難得多。

說到底,美國的種族矛盾,主要是階級矛盾。只要該國掠奪型、剝削型發展模式和分配機制不變,相關問題只會變本加厲、積重難返。作為對照,《經濟學人》指出,英國不同族裔之間,雖未達至同工同酬,但白人、黑人的薪金差距大約只有一成。而自民權運動興起的六七十年代至今,美國相關差距一直難以收窄。

半世紀以前,美國黑人家庭收入中位數,是白人的56%,如今微升至61%,落差仍然遠比其他發達經濟體明顯,及至最近20年更有惡化趨勢。事緣2000年前後,美國科網股爆破,2008年紐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美聯儲一波接一波的量化寬鬆,將救市壓力、財金風險,持續向社會中下階層傳遞,令黑人勞工家庭下一代更難上流。

表面上,勞動階層的職位、名義薪金得以保持。但是,相比起暴漲的資產價格,主要靠勞力謀生的黑人,由於欠缺被動收入、投資收益,其實質工資亦即購買力,持續萎縮,隔代貧窮的情況在非洲族裔當中蔓延。倚重金融,經濟全面虛擬化、去工業化的結果,亦收窄了黑人的工種選擇,難以發揮所長。

在維持信貸體系擴張、證券市場穩定甚或上升的情況下,美國黑人負資產、過度借貸苦況加劇。在徹底私有化的醫療體系面前,新冠肺炎帶來的死亡率,紐約黑人是白人2倍,在芝加哥是5倍。黑人佔密歇根州人口1成2,直至4月,確診病例卻達3成3、死亡病例逾4成,相關情況在美國各州皆一致。

眼前,歐洲央行對於量化寬鬆表示審慎,更強調針對通貨膨脹、資產泡沫的防治。而美聯儲卻率先宣布未來數年,都會維持接近零息水平。美、歐同樣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如何在GDP增長和收入分配之間取得平衡,只視乎統治階層、優勢民族,對於種族融和、社會安寧的理解與追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