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百科啟智 > 正文

【大器晚成】相聲摹擬言行 發展成為笑話

2020-06-17

相聲是一種中國曲藝表演藝術,出現於清朝道光年間的北京,前身為「八角鼓」。「相聲」一詞,古作「像生」,原指摹擬別人的言行,後來一些表演者加上曲藝及其他說唱表演,漸漸發展為「象聲」。「象聲」又稱「隔壁象聲」,起源於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在明朝即已盛行。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變為「相聲」。單口相聲(一個人的表演)後來逐步發展出對口相聲(一智一愚兩個人的表演)、群口相聲(三人或以上的相聲表演)。

相聲主要功夫分為「說」、「學」、「逗」、「唱」。「說」,即是相聲的表演方式;「學」,即模擬表演一些人事物的聲音、動作、表情,例如模仿各種鳥獸叫聲和各種人物風貌語言等;「逗」,即是相聲的特殊喜劇風格;「唱」,即模擬一些曲藝表演的身段及歌唱。

相聲中,常有偏重運用其中一兩種手段的節目,比如《改行》、《戲劇與方言》偏重於「學」和「唱」,《八扇屏》、《春燈謎》以「說」、「逗」為主。相對其他舞台藝術表演,相聲比較長於與觀眾交流,因此相聲演出所產生的劇場效果也最高。

一場相聲大致可分四部分:「墊話兒」,即興的開場白;「瓢把兒」,轉入正文的過渡;「正活兒」,正文;「底」,高潮後的結尾。很多傳統相聲因為跟時代脫節且表演次數過多,觀眾早已熟悉內容,因而很難發笑,所以演員在表演傳統相聲的「墊話兒」都增多了,讓傳統節目每次都有新意,也不會因為表演傳統相聲而失去老觀眾。當然,「墊話兒」再長,到了「正活兒」,還是要用上真功夫,不能敷衍或含糊了事。

張三祿是目前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據記載,他本是北京八角鼓丑角藝人,後改說相聲,藝術生涯始於清朝的道光年間。他的弟子在《隨緣樂》一書中說:「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銅騾子於三勝到像活的一樣。」連闊如《江湖叢談》第七章《相聲口技》:「張三祿乃相聲發始創藝之一,其後相聲之派別分三大派,一為朱派,二為阿派,三為沈派。朱派係『窮不怕』,其名為朱少文,因其人品識高尚,同業人不肯呼叫其為少文,皆稱為窮先生......在光緒年間『窮不怕』三字是無人不曉的。如今平津等地說相聲的藝人,十有七八是朱派流傳的。」因此,相聲界還是把朱紹文(藝名窮不怕)稱作他們的祖師爺。

根據上述兩種相聲排輩說法,若以張三祿為第一代開山祖的排法,相聲界發展至今十代;以朱紹文為第一代祖師爺的排法,如今共發展到第九代。可惜,不論北方相聲還是粵語相聲,今日都開始息微了。 ■蘋果 中學中文科教師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