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加強中俄合作 強化自主導彈防禦系統

2020-08-06

宋忠平 鳳凰衛視評論員

有專家表示,中國已具備在落地前探測到敵方發射的核導彈、並用核武器進行反擊的預警系統。據稱世界上僅有美國和俄羅斯擁有這種技術。如果專家所言屬實,這將改變世界戰略平衡。

據稱中國軍方擁有在敵方使用核導彈攻擊的情況下,可在發射後數分鐘內探測並在落地前進行核反擊的預警系統,其綜合核戰鬥力不遜色於美俄。該系統可在發射後的初期階段、發射後在大氣層外飛行的中間階段、重返大氣層後的最後階段這三個階段探測核導彈。如果能在幾分鐘內進行反擊,則暗示中國已掌握在初期階段利用預警衛星探測發射時熱源的技術。

中國很有必要開發並列裝此類導彈防禦預警系統。

美俄皆能攔截敵方來襲導彈

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是指攔截敵方來襲的戰略彈道導彈的武器系統,尤其是攔截遠程及洲際彈道導彈。彈道導彈防禦體系通常包括三個階段,導彈預警階段、目標跟蹤和識別階段、多層攔截階段。多層攔截階段包括反彈道導彈的導彈、引導系統和指控系統。反彈道導彈是防禦系統的攔截器,按攔截空域分為大氣層外和大氣層內攔截導彈,大氣層內還分為高空和低空兩個階段。如美國「標準-3型」導彈是大氣層外中段攔截系統,「薩德」導彈是高空末端攔截系統,「愛國者」導彈和S-300/400導彈就是低空攔截系統,俄羅斯研製的A-235和S-500導彈宣稱是大氣層內外「通吃」。這些導彈系統也具備導彈預警能力,但距離很有限,主要是為了配合自身火控雷達跟蹤鎖定導彈實施攔截。

彈道導彈預警系統主要用於早期發現來襲的彈道導彈,並根據測得的來襲導彈的運動參數提供足夠的預警時間,同時啟動己方彈道導彈攔截體系。對彈道導彈預警系統的要求是,預警時間要長,發現概率要高,虛警率要低,目標容量要大,並能以一定的精度測定來襲導彈的軌道參數。彈道導彈預警系統通常由預警衛星監視系統和陸基或海基雷達系統組成。陸基或海基雷達系統又分為洲際導彈預警雷達網和潛地導彈預警雷達網。

中俄加強合作應對美國挑戰

預警衛星監視系統是導彈早期預警體系,主要用於判定來襲導彈的發射位置,記錄發射時間並粗測導彈的速度矢量和彈道射面。這個系統由多顆可見光和紅外(紫外)同步衛星組成,能探測導彈主動段飛行時的發動機尾焰。這種系統發現目標早,導彈一發射就能被發現,可以提供30-45分鐘預警時間,但虛警率高。為提高測量精度和降低虛警率,美國發展低軌道預警衛星來彌補技術缺陷。

洲際導彈預警雷達網則是由多部陸基或海基雷達組成,能提供15-25分鐘的預警時間。潛地導彈預警雷達網也是由多部陸基雷達組成,雷達網覆蓋海岸線以外潛艇可能發射的陣位,但只能提供2-20分鐘的預警時間。由於潛地導彈的發射陣位經常變換,來襲的方向不定,因此還可以採用空中機載或衛星裝載的專用預警系統。比如,美國部署在日本的兩部X波段雷達就是海基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可有效監控中國、俄羅斯和朝鮮等國的彈道導彈。

如今,美國強化新型核武器研發,並把核武器作為未來常規戰爭中可以使用的武器裝備。這就要求中國必須獨立掌握導彈預警體系,確保能有足夠的早期導彈預警時間來維護國家安全。

之前,俄羅斯總統就披露過,中俄兩國可以在導彈預警系統上加強合作,共同應對來自美國的挑戰。比如,由於美國和前蘇聯「冷戰」鬥法半個多世紀,具有豐富的導彈預警系統的使用經驗,這是中國比較欠缺的,尤其是天基系統。因此,中俄兩國強化在天基可見光和紅外(紫外)衛星早期預警的合作就很有必要。中俄兩國都可以打造各自的衛星預警體系,彼此衛星體系相互獨立,但要求做到信息共享、資源共享。中國在應用衛星研製能力上不輸於俄羅斯,但可以學習俄羅斯的成功經驗,並可避免不必要的技術嘗試。畢竟美蘇兩國之前打造了很多代衛星預警體系,但也走了不少彎路。此外,在陸基預警雷達體系上,中國已經具備了開發和部署一流遠程雷達的能力,這一點不容置疑,可以在不同方向部署,與俄羅斯相應的預警系統形成各自側重點,並做到信息共享。

由此可見,中國不失時機地強化自主導彈防禦系統,並與俄羅斯導彈防禦系統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則比較有利於維護國家安全,十分有助於化解美國在核力量上總體佔優的現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