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 永 夏
荷花又名芙蓉、芙蕖、菡萏、水芝、蓮花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大約1億4,000萬年前,地球上就生長着這種植物。而我國栽種荷花,少說也有3,000多年歷史。《詩經》中的「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就是最早的文字記載。
在我國,自古人們就喜愛荷花。這不但因為它花艷葉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還因它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質,向被譽為「花中君子」。也正因如此,人們還專為它設立了節日,以更好地觀賞慶賀。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觀蓮節。觀蓮節一般在農曆六月廿四日舉行(也有的地方在六月初六),俗謂這一天為蓮花誕辰,簡稱「蓮誕」,又稱「荷花生日」。
觀蓮節歷史悠久,據記載宋代時已很流行。過去每到此時,荷花盛開,在許多有湖灣河塘的地方,人們呼朋喚友,盪舟荷塘,載歌載舞,觀蓮賞荷,與荷花同喜同樂。這一節俗活動,在蘇州最為盛行。據宋范成大的《吳郡志》記載:「荷花蕩在葑門外。每年六月廿四日,遊人最盛,畫舫雲集,露幃則千花競笑,舉袂則亂雲出峽,揮扇則星流月映,聞歌則雷輥濤趨,蘇人遊冶之盛,至是日而極矣。」清人邵長衡在《冶遊》詩中也寫道:「六月荷花蕩,輕橈泛蘭塘。花嬌映紅雨,語笑薰風香。」 進一步描繪了節日賞荷的盛況。
除了賞荷,古人還有觀蓮節食蓮荷美食的習俗。如唐朝時,人們就在觀蓮節這天吃「綠荷包飯」。這種「綠荷包飯」就是用鮮荷葉包蒸的米飯,吃起來有荷的清香。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柳州峒民》一詩中就寫道:「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墟人。」宋朝人喜歡將蓮花瓣搗爛摻入米粉和白糖蒸成蓮糕,在節日這天食用。明清時則時興節日這天飲用蓮花瓣釀製的荷花酒。
古代的觀蓮節主要盛行於江南吳越一帶。不過在北方,有些地方也有過觀蓮節的習俗。如在北京,過去每到農曆六月廿四日這天,荷花市場、什剎海等地萬頭攢動,人聲鼎沸,許多遊客都前來遊覽賞荷。一些文人雅士常登臨什剎海附近的樓亭酒肆,邊賞荷邊飲酒、品茗、作詩。清人顧祿曾寫道:「是日,又為荷花生日,舊俗,划船蕭鼓,競於薊門外荷花蕩,觀荷納涼。」用京城土話所編的《北京俗曲十二景》中也云:「六月三伏好熱天,什剎海前正賞蓮,男男女女人不斷,聽完大鼓書,再聽十不閒。逛河沿,果子攤全,西瓜香瓜槓口甜,冰鎮的酸梅湯打冰乍。買了把子蓮蓬,回轉家園。」
除了民間,皇家也在這天觀蓮賞荷。如在清代,每到觀蓮節這天,乾隆皇帝和嬪妃們都到頤和園避暑賞荷。同時,他也常在這裏招待被選拔上來的大臣們,邀請他們一起賞荷觀光。在他親自以范仲淹的詩句命名的「景明樓」前,他還常告誡大臣們要傚仿蓮之高潔清廉,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的高貴品質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在泉城濟南,過去每年的荷花節要舉行兩次。一次是農曆六月廿四日,稱作「迎荷花神節」。另一次是農曆七月三十日,稱作「送荷花神節」。
農曆六月廿四日,正是大明湖上荷花盛開時節。屆時,遊湖的人們盛裝打扮,熙熙攘攘地前來湖畔賞荷花。有的租一條小船划着,悠然穿行於荷花叢中,任憑荷香染衣,綠浪拂面;有的攜妻帶子,全家乘船遊湖,把一腔歡樂,一腔遊興,盡付盛開的艷荷中;還有的呼朋喚友,提酒攜菜,暢飲於荷間柳下,陶醉在湖光水色之中......賞荷歸來,遊興未盡,許多人還要買上幾支滴着水珠的荷花,回家供在案頭,讓全室飄滿荷香......
七月三十日的「送荷花神節」,又適逢佛教追薦亡靈的日子--「盂蘭盆會」,所以來遊湖的人特別多,比「迎荷花神節」更為熱鬧。赴會的多是老太太和兒童,連郊區農村的老太太也帶着孫兒孫女前來趕會。他們許多人都信神,既來「送荷花神」,又來求神拜佛。而北極閣的道士和匯泉寺的和尚這天也特別忙碌。他們穿上花花綠綠的袈裟或道袍,敲起鐃鈸,吹起笙笛,歡迎來寺廟內燒香上供的施主;並用彩紙紮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廟前和寺後的湖面上,招徠香客。天黑時再將「法船」燒掉。善男信女們除了到北極廟和匯泉寺燒香念佛、超度亡魂外,晚上還將預先做好的麵油燈點上,放進湖裏,使平靜的湖面上飄動起萬千閃閃的燈火。據說這樣亡魂就可以得到超度,升天或超生。當然,多數人主要是來賞荷花、看熱鬧的。對這一天的繁鬧景象,清代的《歷城縣志》這樣寫道:「七月三十日各廟邀請善男信女,集資紮船,打醮誦經,燃燈焚船,以度孤魂。是日大明湖中遊人麇集,船隻增價,為遊大明湖賞荷花最終之日也。」
迎「荷花神」也好,送「荷花神」也好,這「荷花神」總得有個具體對象。這具體對象是誰?誰也說不清。於是,為了表示對荷花的喜愛和尊重,清代一些濟南文人特意把宋代濟南籍的女詞人李清照請出來,擔任「藕神」(即荷花神),並在湖畔建藕神祠來供奉她。如今,濟南大明湖上仍年年舉行荷花節,只是時間並不限定於六月廿四和七月三十日這兩天,而是荷花盛開的連續多日。觀蓮賞荷的內容,也更為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