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證國家安全的法例會影響藝術創作,我從未有過此種擔心,現在看來,更無須擔心。」林開發說自己帶的學生大部分都支持國安法,除因他們都有了一定的年齡,經歷過艱辛、跟着上一代港人一起用雙手換來現在的日子,更因他們多經歷過殖民時代的香港,知曉國弱則民弱,「小時候我總聽父母說香港的暴動或者日本人在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知道香港人是怎樣經歷異族的屠殺和欺辱。」如今香港回到祖國懷抱,林開發形容彷彿是一個寄宿的孩子回到母親身邊,找到血緣的歸屬和來自親情的庇護,和他的學生一樣,他希望香港國安法如同一件法律的利器,去保護國家和香港不受傷害,護航香港繁榮發展、讓青年人反省思考理性回歸,接手香港未來。
「去年修例風波期間,我整天都聽見家裏窗外的爭吵聲、破壞公共設施的聲音,根本無法集中創作。」林開發毫不猶豫地表示支持國安法在香港的立法,回想去年的修例風波帶給他的噩夢,他直言國安法給了他踏實的感覺,也重拾原來的創作靈感。「社會穩定是創作的基礎。」作為水墨畫家的他,將國安法比作畫畫的基本功,直指任何事物都有屬於它的框架,只有在嚴格框架的規範範圍中運作,才能守住「法度」,有了基本的認知和保護網才可以在「安全的區域」好好發揮,若無規則,就好似脫韁之馬,無論生活抑或藝術創作,都不會在正確軌道上運作出完美結果。「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規矩,『方程式』很重要」,林老師說,他又以中國畫中常見的竹子來舉例,雖然同是一根竹子卻可以畫出千變萬化的形態,但前提是要有了基本功才能把竹子畫得挺拔且有生命力。「人的創作是無限的,沒有東西可以框着它。」林老師認為,法律只是規管作品的題材不可危害國家安全,跟創作的本質沒有任何關係。
年輕人的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香港緣何走到這個地步?」去年修例風波持續發酵期間,住在經常有示威者與警員對峙區域的林開發,每次從窗戶望出去都會感嘆:是否世界的價值觀已經變成是非不分,聲音夠大就正確呢?然而,他終究相信香港仍然是一個公平的社會,而讓香港繁榮的核心價值在理性回歸後亦會重現,「只要我們用正確的管道去表達自己的意見,一定能夠得到政府的回應。反之,破壞、暴力絕對不是解決分歧的方法。你覺得政府不公平,那你有付出過嗎?」林氏坦言一個社會的運作、政府的運作難以盡善盡美,但只要用理性的方式去溝通、合法的方式去表達,終將會達到一個理性的共識和解決辦法,香港國安法的頒布實施,在林氏看來,亦是一個為社會帶來深刻反省的契機。
對於年輕人被輕易鼓動,以暴力的方式走上街頭「抗爭」、逢「政府」必反,林開發認為根源在於現行的教育體制,令不少年輕人認為自己前途狹窄,自我價值難以實現。「客觀去看香港的經濟結構,金融行業往往主導職業市場,工業、農業已經逐漸式微甚至消失,年輕人的就業選擇面不寬。另外,過去的教育一共分開幾個階段,中學裏面分別在中三、中五和中七進行考試,除了淘汰部分學生,也讓他們自行報讀工業學校之類的課程,從中可以學習一份手藝,出來社會謀生。可是,現在的社會卻太過看重年輕人是否大學畢業,導致對讀書不感興趣的人都硬要完成12年的學業,卻最後大多都是一事無成。」林氏指出港青自身的焦慮,為他們對於政治問題的思考加上了情緒性的因素,讓所謂的「抗爭」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種情緒宣洩,他直指除了年輕人自己需要反思過去一年的違法行為錯誤,香港的教育體系也同樣需要正視學生的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需要開設多元教育課程,為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培養真正實用的人才。
「其實年輕人容易因一時的利益引誘而受唆擺和擺布。」他關注到不少剛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沒能立即就業,即被「黃」議員辦事處招攬去為其工作,繼而直接參與到政治運動中,他相信這些團體當中已滲透不少境外勢力,而在工作過程中,尚無社會經驗和識人能力的青年人,在潛移默化的日常工作中受到荼毒。「 當年英國政府在香港,要是暴亂就直接開槍,襲警就判刑。」反觀現在的年輕人襲警、破壞公物,卻因是在屬於自己的領土,反而沒有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他不但感嘆,香港的年輕人已經被深深「洗腦」與荼毒,已經到了毫無思辨能力與是非判斷的程度,「真是讓人痛心。」
入籍他國也要讀歷史唱國歌
「原來的歷史老師教歷史成了副業,歷史甚至成了興趣班,無論是教,還是學,都很少人參與其中。」自從通識課在中學開設,必修課就少了「歷史課」這一堂,林開發直言這是香港教育體制中無法彌補的過失。「前人的智慧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發明,火藥、指南針等,現在沒有人知道和感到驚歎,因為沒有人去讀中國歷史。」他指,要讓青年人重拾自己「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讓其知曉歷史、知曉中華民族的偉大,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國歌法的通過,林開發認為要讓青年人從心底裏感到認同,就要讓他們知道國歌相關的歷史,讓他們知道國歌,是中國人自尊心的標誌。曾經舉家移民加拿大,多年前再回流到香港,林開發憶述香港人即使要移民到別的國家,也要學唱他們的國歌,熟讀它們國家的由來和歷史,才可以得到入籍的資格,「知道自己的歷史,知道民族的歷史,才能有資格談自己的身份、正視自己的身份。」
他盼望政府能夠將歷史這一門課再次成為學生的必修科,認為首先要對中國的過去有基本的認識,才可以讓青年人去發揚、傳承民族精神。「歷史就是最好的見證,沒有歷史科,才會導致青年人輕易被『洗腦』,對於歷史真相的物質,讓他們沒有了思辨與判斷的基礎。」作為藝術家的林開發更感嘆:「就連英國的大英博物館都收藏了不少中國的文物,連外國人都為中國人的智慧而感嘆,身為中國人的香港青年,卻不懂得自豪。」
作為一名書畫老師,林開發鼓勵學生通過中國藝術來提高對歷史的認識,但他更希望學生,尤其是年輕人,透過歷史的文脈來一窺中國藝術之美。「中國畫中涉及不同朝代和詩人,一邊畫,一邊領會不同時代的風貌和人文特色。」林老師認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中國的文化歷史要比西方國家長,而中國的文化,無論縱深抑或文化寬度,在世界之林都是站在巔峰的。他以《三國演義》舉例,「現在很多網上的遊戲都用中國文學的著作來作為故事的藍本,可見在文學、藝術、書畫各個領域中去詮釋和展演」,「這就是中國文化最吸引的地方,僅僅一個小小的片段,就能成為信息量巨大的文化載體。」林開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