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發揮獨特優勢 融入國家大局

2020-10-22
■ 10月20日下午,香港中聯辦舉辦學習習近平講話精神座談會,邀請香港各界代表人士座談交流。新華社■ 10月20日下午,香港中聯辦舉辦學習習近平講話精神座談會,邀請香港各界代表人士座談交流。新華社

與各界分享學習習主席講話心得 駱惠寧提出抓住歷史機遇三要訣

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香港社會持續引發強烈迴響。連日來,香港各界舉辦多場座談會,深入學習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圍繞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增強青少年對國家的向心力、加快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等主題暢談心得體會。各界代表人士一致認為,香港應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把握重大歷史機遇,再創香港輝煌。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10月20日下午,中聯辦舉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邀請香港各界代表人士座談交流、聽取意見。中聯辦主任駱惠寧主持並講話,副主任盧新寧、譚鐵牛出席會議。 駱惠寧在會上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促進內地與香港、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的講話,對香港下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不僅是深圳經濟特區等內地城市的機遇,也是香港不可錯失的重大歷史機遇。

對於如何抓住機遇,駱惠寧指出,一是需要堅定一個認識。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是要讓香港「內地化」「邊緣化」,而是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讓香港更好地保持特色、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與內地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二是需要匯集眾人智慧。國家以清單批量授權方式,賦予深圳更多自主權,含金量非常高,希望認真研究如何用好這些政策,積極提出建議,推動經濟運行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三是需要積極行動,帶頭參與大灣區建設,在開展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參與國家「雙循環」過程中,開拓發展新空間、作出自己新貢獻。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香港不能等、也等不起,不能讓「歷史性機遇」,成為「歷史性遺憾」。

來自香港政界、工商、專業界等12名代表人士出席當日座談會。香港各界代表人士結合香港情況,分享學習習近平重要講話的心得體會,並就香港落實講話精神建言獻策。他們認為,深刻理解習主席深圳講話的精神,是香港再騰飛的關鍵,香港需要想方設法把握「一國兩制」優勢,與深圳強強聯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擔當重要角色,特區政府亦要積極解決好本地的深層次問題,大膽改變管治思維,設立長遠規劃,並進一步做好青年工作,增強年輕一代對祖國的向心力。

全國人大常委 譚耀宗:須改「小政府大市場」管治思維

習主席的重要講話點出了深圳成功的核心。深圳特區建立40年來不斷在制度上、理念上創新,是對香港的重要啟示。

今天的香港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面臨新的考驗,特區政府不單要解決固有的深層次矛盾問題,也要面對後國安法時代的一系列政治挑戰。因此特區政府必須要改變「小政府大市場」的管治思維,結合香港現時的實際情況,發展出一套適合香港的管治思維,才能突出重圍。香港陷入民粹主義及官僚主義漩渦,令社會發展停滯,特區政府必須加強管治能量,平衡各方力量,以市民利益為出發點,展現出新的管治風氣。

香港要堅持「一國兩制」,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平台為香港市民、青年創造發展機會,增強向心力,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 譚惠珠﹕深圳發展經驗值得港學習

習主席的重要講話是對深圳發展經驗的總結和稱讚,亦是對香港警醒和提點。深圳的發展經驗,非常值得香港學習,主要有三點:第一是有決心和意志迎接挑戰、奮起直追,敢闖、敢拚、敢為天下先;第二是有強而有力的執行力,將對的、好的政策貫徹到底,聚焦經濟發展,解決民生問題;第三是擁抱祖國就是擁抱全球經濟發展的未來。

習主席為香港立牌指路,香港必須緊密配合深圳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要積極作為深入推進大灣區建設,將自身發展與祖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全國政協常委 唐英年﹕港要更好發揮「補短板」角色

習主席發表的講話意義深遠,從深圳特區成功發展的經驗展示了國家未來的氣象和實力,更勾劃出香港未來發展的藍圖和方向。

當中,我有三點領略:第一是堅定不移地貫徹實踐「一國兩制」。第二是粵港澳大灣區擴大開放的新格局。香港能為大灣區發展提供與世界接軌的服務,包括金融、專業服務及會計等,因此需要把握機會,盡快展開籌劃。第三是國家內外「雙循環」的新時代大政方略。香港要更好發揮「補短板」的角色,協助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擴大內需,並接軌國際市場。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 蔡冠深﹕港須解決貧富懸殊難題

準確解讀習主席深圳講話並加以落實,是香港再出發的關鍵。習主席總結的「十條經驗」,提出的「六大要求」,深刻地說明深圳的過去和將來,都與香港密不可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關乎中國「雙循環」新格局的成敗,深港兩地如果能優勢互補,則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相對於深圳的日新月異,香港一些深層次矛盾久久未能破題,已成為前進的巨大阻力,成為香港繁榮穩定的隱患。香港必須跟上時代,?手解決全球最嚴峻的貧富懸殊難題,正視居住難、年輕一代向上流動難等課題。香港只有積極面對這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才能重新出發。

全國政協常委 吳良好﹕港社會要有時不我待危機感

香港要在國家新時代改革開放中,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並深刻思考在新形勢下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優勢互補的同時,實現自我同步發展,融入國家。

香港社會要有時不我待的危機感,抓住國家發展機遇,勇於變革一切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不能滿足民生所需的舊制度舊框框,形成全社會呼籲變革、支持變革、推動變革的氛圍,不斷提升特別行政區的治理水平和能力,打破各種利益壟斷,以實質政策推動新型產業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 林建岳﹕倡深化細化兩地青年交流計劃

香港正面臨嚴重經濟困難,需要抓住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機遇,積極參與雙循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此,特區政府需要設立有關戰略領導工作機制,研究可配合國家雙循環戰略的產業,制訂具體相關政策措施。粵港澳三地應以建立共同市場為目標,在灣區內實行最開放的經貿政策,大力拓展貨物、服務、資金和資訊的全流通。

習主席特別要求做好香港青少年的工作。我建議,一是深化和細化香港與內地青年的交流計劃,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實習機會。二是為香港青年提供一條龍式的創業配對和支援,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參與設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平台的工作,為參與大灣區創新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支持。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 施榮懷﹕港深指定醫療機構應病歷互通

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機遇再次出發,是香港當前的首要任務,也是香港解決深層次矛盾的難得契機。

我建議,貼地政策應先行先試。如疫情下,很多在內地居住的港人無法回港看病,國新辦日前就宣布允許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開業的指定醫療機構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香港與深圳的指定醫療機構也應該實現病歷互通,可以先由香港的公立醫院開始試行。

此外,香港的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可以為青少年到內地創造更多交流機會。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 洪為民﹕港要「不斷創新、以人為本」

習主席總結了10條深圳特區的成功經驗,其中「發展」、「人民」、「創新」都是重要的關鍵字,故深圳的成功,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啟示是,要「不斷創新、以人為本」,透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才能夠做到「創新驅動,改革引領」。

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大都會,也要為大灣區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貢獻力量。香港要「再出發」,要以人為本,創造一個更公平、和諧、幸福的社會環境,讓所有的香港人都能夠分享到發展的紅利,讓整個香港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 魏明德﹕北上交流應列港校必修內容

香港必須與時俱進,把握「雙循環」機遇,必須有長遠規劃,改變現時定位,配合國家經濟轉型,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得更大的紅利。

特區政府要把到內地交流作為香港學校教育的必修內容,一些年輕人的迷茫與恐懼感,以及對內地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源自缺乏對國家的了解,如若了解內地的管道只有媒體與網絡,很難有切身體會與真切了解,偏見就不可避免,亦要加強兩地人才交流合作。

全國政協香港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 屠海鳴﹕「雙循環」催生新動能

學習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有助於我們以更寬視野認識深港合作的重大意義,拓寬思路把握香港發展新機遇,凝聚共識書寫深港合作新篇章。

我的學習體會有三個角度,第一,從歷史角度看,深港合作實現互利雙贏;第二,從大灣區建設角度看,「雙引擎」造就新機遇;第三,從開放新形勢的角度看,「雙循環」催生新動能。港深兩地攜手,完全有能力為國內國際雙循環作出更大貢獻。

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 盧文端﹕倡珠三角建「港青創業園」

習近平主席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有兩個內容特別值得香港重視:一是要推動粵港澳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二是要做好香港青少年工作。

粵港澳需要按照習主席要求,加強規則機制創新。我建議,重點解決四方面的問題,包括人員流動、貨物流動、資金流通和資訊流動。再談做好香港青少年工作的問題,我建議,在珠三角城市建立「香港青年創業園」,鼓勵青年創業創新;推出恒常性和升級版的「大灣區青年實習計劃」,讓香港青年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鍛煉機會。

全國婦聯執委、香港婦協主席 何超瓊﹕續用好社團力量 扶植港青女性

習主席的重要講話振奮人心。香港應該充分發揮好本身人才庫,運用好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與深圳優勢互補,並尋求未來的發展方向。

女性剛柔並重的本質加上內外「雙循環」的發展格局,婦女力量可以作突出貢獻及發揮「軟勢力」,特別在很多適合或有利於國內外循環板塊及專業上。所以婦女界在融入及加大參與灣區建設的同時,應該加強各個板塊的聯繫,繼續運用好如香港婦協般的社團力量,扶植香港年輕女性,為她們提供平台,打造更多機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