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為什麼說「中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2020-10-22
■ 鄭永年。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望賢  攝■ 鄭永年。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望賢 攝

「十四五」可更主動作為 創造發展新紅利

【香港文匯報專訪鄭永年】時值中國收官「十三五」和籌劃「十四五」的新起點,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長、著名國際政治及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十四五」期間中國仍將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儘管與前二十年相比,當前正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內社會主要矛盾變遷,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但站在更高的發展起點上,中國可以憑借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更開放的對外政策,把握自身崛起的歷史機遇,更主動作為,在產業轉型升級、適應世界經濟變局中獲取新的發展機遇及全球化紅利。 ■香港文匯報記者王玨、李望賢 北京、深圳報道

將於本月26日至29日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鄭永年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暢談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以及發展重點。過去一年以來,中國突遇新冠肺炎疫情,同時也面臨外部環境的惡化,一些海外輿論認為,中國的戰略機遇期窗口正在縮窄。9月中旬,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期間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鄭永年表示,儘管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趨緩,面臨的國際環境愈發錯綜複雜,特別是美國的蓄意打壓,使得過去中美關係這個對外關係的「壓艙石」出現問題,但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是基於發展環境和階段作出的科學判斷。

外企不會主動放棄華市場

首先,從中國國內情況來看,市場規模巨大、經濟潛能依然很大。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14億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體至少有4億人,相當於美國總人口,消費升級勢頭強烈。中國正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其次,從國際發展大環境和大趨勢來看,世界經濟開放發展與經濟全球化仍然是必然趨勢和客觀規律。西方的企業在中國投資,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為了掙錢。資本是逐利的,中國市場的規模已經在逐步接近美國市場的規模。如此大的體量,沒有一家企業會主動放棄在這個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中國已可主動創造「戰略機遇」

他援引美國著名經濟研究機構彼得森智庫統計數據,過去兩年有6,000億美金流入中國,「我和美國駐華商會交流,他們沒有一個企業想離開或自願離開中國的。歷史上看,是白宮聽華爾街的,而不是華爾街聽白宮的。」

鄭永年指出,從國際機遇來說,過去中國是被動地接受了「戰略機遇」,即given international relation。那麼隨?中國的崛起和在世界體系中地位的上升,中國已經從被動轉向了主動;就是說,今天的中國已經有了很大的能力,來主動在世界舞台上為自己創造「戰略機遇」,而不是像從前那樣,經常受制於外部環境。只要中國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時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用更大力度的開放,打造更加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與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就能為自己創造更多全球化紅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