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牢抓灣區機遇 建設科技強國

2020-10-22
■「學習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 深化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座談會」在港舉行。■「學習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 深化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座談會」在港舉行。

創科界學習習主席講話精神 譚鐵牛籲建好國際科創中心

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昨日上午,「學習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 深化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座談會」在港舉行。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特區政府創科局局長薛永恒出席會議並講話。譚鐵牛表示,香港創科界要牢牢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歷史機遇,立足香港自身優勢,積極發揮創新源頭、人才驛站、合作橋樑和中介平台作用,加強同內地科技合作,為建設一個國際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譚鐵牛表示,一直以來,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香港創科界要認清一個大勢,充分把握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大勢,深刻領會中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

譚鐵牛期望香港創科界:要堅定一個信念,中央對貫徹「一國兩制」、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決心始終堅定不移;要明白一個道理,香港發展的最大後盾就是國家,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就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抓住一個機遇,希望香港創科界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歷史機遇,立足香港自身優勢,積極發揮創新源頭、人才驛站、合作橋樑和中介平台作用,加強同內地科技合作,為建設一個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他表示,香港中聯辦將積極與內地相關部門溝通協調,不斷為香港科技界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安排。

薛永恒:積極發揮港優勢

薛永恒表示,習主席在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未來,特區政府將積極發揮香港在對接全球創新體系、吸引世界優秀人才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人才、項目、資金等科技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科技產業協作、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與內地進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座談會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承辦。來自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和理工大學的大學校長、副校長、在港兩院院士和知名專家學者、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專案的香港青年科學家、香港科學園、應用科技研究院和數碼港等科研機構主管人員,以及商湯科技等創科企業代表17人,緊緊圍繞學習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暢談學習心得體會,為兩地創科合作建言獻策。

與會代表們一致認為,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已在香港科技界引起熱烈反響,為今後兩地的創科工作指明了方向,香港各界應抓緊機遇,更加積極有為地推進兩地開展更深層次、更高水準的創科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和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港大榮譽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清泉:世界臨變局 灣區大機遇

港大榮譽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於座談會後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表示自己深受習主席講話鼓舞。他認為,世界現在面臨大變局,變局亦意味?機遇存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以及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就是當前重大的機遇。

他提到,國際創科中心要有四大要素,包括名牌大學、有實力的研究院、企業和市場、金融,而香港於名牌大學和金融方面都有優勢。不過,香港在科創方面的產業鏈不全,這方面深圳則有很強的實力,和香港有很強的互補性。

香港於培養人才方面,亦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作貢獻,透過科研方面的國際化環境,吸納世界頂尖的人才,並在灣區發展歷程中發揮特殊的橋樑及建構平台的作用。

中大校長 段崇智:優勢可互補 「1+1>2」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巨大發展潛力,匯集國際金融中心、優秀人才庫、雄厚科研實力、豐富獨特的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大家擁有拚搏、奮鬥的精神,為創新科技帶來無限的多元化發展機遇。

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是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特別重要的部分,灣區以應用創新開發轉移為主導,香港結合基礎研究和創新科技,雙方可以優勢互補,追求「1+1>2」的協同效應,共同應對新挑戰和創造新機遇。

理大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滕錦光:探協作機會 增青年交流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領域及關鍵環節,理大一直致力科研、技術創新、培育創科人才,亦在高新科技研發方面具備優勢,大學將繼續加強前瞻部署、積極探討在大灣區的科研協作機會,深化粵港澳高校聯繫,增進兩地青年交流學習,以配合香港及深圳在科研方面的發展。

建議方面,應進一步推動兩地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融合發展;亦可由香港與大灣區城市成立科技聯合基金,進一步突破原有資助的政策限制;而特區政府應支持在港建立中下游研發轉化平台,尤其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微電子、智慧城市等領域。

科大首席副校長 倪明選:要堅持改革 「不走回頭路」

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地位是變大還是變小,取決於是否能跟上國家發展步伐,是否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內地合作。創科發展要堅持改革,「不走回頭路。」科技創新是必走之路,而最重要的創新就是思維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建議特區政府在推動「InnoHK」平台等建設中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程序,除積極對接海外名校,更應加強與內地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對接。

港大副校長(研究) 顏慶雲:深灣展所長 為國家獻力

我認為,習近平主席講話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改革開放不會走回頭路」。港大非常重視大灣區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參與科技發展,貢獻國家建設,以及支持香港特區的經濟發展。港大目前在深圳已建立一所綜合性醫院,亦有一所深圳研究院。港大期盼,能夠在深圳以及大灣區發揮所長,為香港、大灣區以至國家培養科技專業人才,發展科學技術,為國家富強,作出貢獻。

香港科大(廣州)功能樞紐院長 溫維佳:歷合作發展 未來滿信心

我現有6個項目成功在大灣區轉化,並成立了6家科技公司,包括3家高新企業。可以說,個人親身經歷了兩地產學研合作發展,對灣區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香港有一流高校、傑出的人才、健全的法律、發達的物流和國際化的視野,尤其是在原創研究領域優勢突出。要將香港的基礎科研優勢,與大灣區完善的產業鏈深度結合,建設科創共同體。我建議特區政府應進一步加大科研項目資金支持力度,並積極推動發展高附加值產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 黃克強:灣區城互補 港重要橋樑

香港必須繼續投入資源,支持創新科技發展。香港在這方面有一定優勢,包括擁有多間世界頂級學府,培育發展創新科技必須人才;至於科技園公司亦會進一步優化支援服務,透過不同的計劃及設施,協助創科公司將科研成果商品化。而香港作為世界級金融中心,吸引不少投資及融資的機會。

大灣區「9+2」城市能互補優勢,香港更是其中的重要橋樑,擔任「引進來、走出去」的角色;而香港也將會與深圳有更廣及更深之合作,引進內地及海外的企業家到來發展,例如發揮香港的國際優勢,幫助內地企業透過「一帶一路」之機遇,發展到泰國及東南亞市場,走到不同地方。

香港數碼港行政總裁 任景信:港開放最強 可配雙循環

開放是香港一直以來最強的方面,可以配合內地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具體來講,一是國際化城市的氛圍可吸引國際人才在香港落腳,到大灣區發展;二是法制和知識產權方面與國際接軌,香港可成為大灣區知識產權中心;三是在數據流通方面,在保護個人隱私、國際化傳輸網絡及相關技術測試方面,國際上對香港會很有信心。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高級總監 史訓清:須堅持創新 升港競爭力

習主席在重要講話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又指出必須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這正正亦是應科院的使命,透過應用科技研究,協助發展以科技為基礎的產業,藉此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例如在半導體產業方面,2018年,應科院獲邀為制訂香港與內地首個「第三代半導體電力電子技術路線圖」提供專家意見;而本院行政總裁周憲本及本人也分別被任命為「第三代半導體粵港澳大灣區委員會」共同主任及副主任,積極參與推動區內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研究、知識產權策略及人才培養等。我們深信,粵港澳在科研上充分協作,在推動大灣區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發揮?關鍵作用。

商湯科技總經理 尚海龍:「創新鏈」重要 港肩負角色

商湯科技總經理尚海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是次座談會雲集本港大學、研究機構及創科企業代表,共同就深化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提出意見。他又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香港有足夠條件和優勢成為「引擎」之一,但亦必須努力融入灣區發展,抓緊機遇。

尚海龍特別提到,昨日會上提出「創新鏈」概念。以往更多聽到的是產業鏈,但現在為迎接未來的數碼、智能時代,「創新鏈」是日益重要,「會上大家都有廣泛討論,香港是有必要肩負從0到1的原始創新角色。」他認為要做到上述角色,香港需要改變既有的教育模式,有效加強中小學階段的創科教育。

港大工程學院教授、2019年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得獎者 岑浩璋:增實習機會 育科研新軍

懷?感恩的心情來參加座談會並提出建議,一是應鼓勵大灣區內地企業與香港青年科學家合作,把科研成果應用在最新產品上;二是要協調大灣區建設更多聯合實驗室並支持院校購置科研器材,在往返內地實驗室或校區的交通上提供便利;三是希望增加本科生和高中生在實驗室實習的機會,訓練科研生力軍;四是通過新的合作機制鼓勵加強兩地青年學者之間的交流;五是在新冠疫情下,很多要去海外升讀博士的學生也來到香港高校學習,希望利用好這一機遇,為香港和大灣區科研發展作貢獻。

中大醫學院副教授、2019年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得獎者 呂愛蘭:「初研」難轉化 盼政府支持

香港很多科研基金都偏向轉化應用領域,但對大學年輕學者來說,初期階段的研究很難進入轉化階段,希望特區政府今後有更多的基金能夠投放在基礎研究領域,給大學青年學者更多的支持。至於香港的科學家,亦可留更多時間用於原創科技和「從0到1」的原始創新研究,成果轉化的工作要更多依靠大灣區,這樣的效率可能會更高。

中大工程學院副教授 盧怡君:兩地是互助 增港青機會

2019年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得獎者、致力從事電池儲能研究的中大工程學院副教授盧怡君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介紹,她除了於座談會上分享自己研究內容,並就深港發展潔淨能源,建設綠色城市作出推廣外,又以「優青」身份肯定國家資金「過河」對香港青年學者的支持,期望未來會進一步開放更多不同項目,予香港青年學者有更多機會。

對於兩地創科合作,盧怡君認為香港是創新中心,亦擁有優秀大學及科研團隊人才,內地則具備頂尖設施及產業鏈,「兩者不止是互補,更是互助」,因此不擔心所謂「本港被深圳取代」的問題。她又特別提到,是次座談會給予年輕學者機會,向在座學者、教授、產業代表分享意見和想法,結識更多不同界別人士,「平台對香港青年學者是有很大幫助,有助開始更多合作空間和可能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