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古文解惑】欺騙秦王合適否? 諸家異論太紛紜

2020-11-06

上回提到,藺相如作勢要將璧玉撞碎,威脅秦王先齋戒五天,設九賓之禮,然後才肯將璧玉呈上。秦王無奈照辦,但相如料想秦王只是使詐,城邑終究不會順利得到,於是暗裏命人把璧玉送回趙國。然後,故事續道: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①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閒②至趙矣。且秦彊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③。唯大王與群臣孰④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⑤。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⑥!」卒⑦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⑧。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⑨,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⑩。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秦王發現自己受騙後,與群臣對望苦笑,但想到即使殺掉相如,始終無法奪得璧玉,還反而傷害秦、趙兩國感情,不如順勢禮待相如。最終,相如成功遵守「完璧歸趙」的承諾,沒有令國家受辱,讓趙王刮目相看,決定任命他為上大夫。

諸家多以此稱譽藺相如,謂其機智聰明,膽色過人。然而,如果你是秦王,你是否願意齋戒?而當你發現自己受騙後,又會否放過相如?恐怕未必。因此,宋人黃義剛、明人王世貞均批評相如未能以柔濟剛,徒逞匹夫之勇,竟敢欺騙秦王而予人口實,將國家推向戰爭邊緣;其最終僥倖逃過一劫,只不過是好運而已,並不值得讚許。

讀史,旨為鑒古通今。諸家異論,認同與否,皆無不可;最重要是,讀者自己有何想法?到底從中學到什麼?

註釋

① 堅明約束:堅守盟約規定。堅,堅固,作動詞用,有堅持、信守之意。明,通「盟」,指同盟。約束,約定與管束,指盟約。

② 閒:同「間」,私行。《說文》:「間,隙也。」本義是間隙,引申有伺間隙而行,即悄悄私行義。

③ 就湯鑊:就,趨向,引申指接受。湯,沸水。《說文》:「湯,熱水也。」鑊,古代烹煮食物的無足大鼎。湯鑊乃古代用以烹人的刑具,此指接受烹死的刑罰。

④ 孰:通「熟」,成熟,表示詳審、慎辨義。

⑤ 嘻:嘆詞,形容笑聲,此指苦笑。

⑥ 邪:同「耶」,文言疑問詞。

⑦ 卒:副詞,終究,終於。

⑧ 畢禮而歸之:畢,完成。禮,禮儀,禮節。歸,使動用法,即使人歸去義。

⑨ 賢大夫:賢於大夫。賢,表示具有才能。案:《淮南子.人間訓》:「(顏回、子貢、子路)三人皆賢夫子,而為夫子役,何也?」「賢夫子」者,指賢於夫子。此處「賢大夫」句式與此正同,疑亦當指賢於大夫,即其才能勝於一般大夫,故方獲封為上大夫也。

⑩ 上大夫:官職名,大夫之最高位者,僅次於卿。

譯文

秦王齋戒五日後,在朝廷上設了九賓之禮,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繆公以來二十多位國君,不曾有堅守盟約的。我實在擔心被大王欺騙而有負於趙國,所以命人帶着璧玉歸去,悄悄回到趙國了。況且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遣一個普通的使臣到趙國,趙國便立刻捧上和氏璧前來。如今憑藉秦國的強大國力而肯先割十五城給趙國,趙國又怎敢留着璧玉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應得死罪,我願意接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與群臣仔細審議此事。」秦王與群臣互相對望苦笑。左右侍臣中有人想拉相如去(治罪),秦王便說:「現在殺了相如,終究不能得到璧玉,反而斷絕秦國與趙國的友好關係,不如順勢厚待他,讓他返回趙國,趙王怎會因一塊璧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呢!」最終他在朝廷上接見相如,完成禮節後便讓他歸國。相如歸國後,趙王認為他比大夫都要賢能,能出使別國而不受諸侯侮辱,故任命他擔任上大夫。秦國沒有把城邑給予趙國,趙國最終亦沒有給予秦國璧玉。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