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城大「生態海堤」 助生物多樣化

2020-11-06
■梁美儀及其研究團隊展示五種不同的人工生態組件。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梁美儀及其研究團隊展示五種不同的人工生態組件。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虹宇)香港以往長期填海造地,人造海堤持續增多,但海堤在夏季退潮時溫度過高,其PH酸鹼值不利於海洋物種棲息。為改善本港海堤生物棲息的環境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化學系環境毒理及化學講座教授梁美儀率領團隊,利用放置人工生態組件的方法,成功提升海堤生物鏈的物種多樣性,為香港海域的生態修復貢獻力量。該研究成果已經刊登於國際期刊《海洋污染簡報》及《全球生態學及生物地理學》。

研究團隊用磚、面板、潮汐池、鎧裝組件及蠔殼籃等人工組件,擺放在垂直或傾斜的海堤上,從而給藻類植物、無脊椎動物及貝類螺類提供生長空間及營養物質。磚塊按2.5至5厘米厚度區間,設置三種不同的溝槽和縫隙,為海洋生物提供微棲地,能有效解決退潮時溫度太高使藻類死亡的問題;藻類及微生物豐富會吸引魚類捕食,從微生物等食物鏈低端的源頭,即可豐富香港沿海堤岸的生物多樣性。

研究人員發現,人工組件上的物種增加了19%至51%不等;生物數量亦有大幅度增加,由59%至416%不等。團隊亦留意到,磚塊設置於高緯度地區及低緯度地區帶來的生態多樣性影響有差異,前者會吸引靜止的生物進入棲息,比如藤壺、管蟲等,後者則會吸引多動的生物進入生活,例如珊瑚魚等等。

梁美儀表示,這是全港第一個生態海堤研究項目,當中人工生態磚塊的支撐架是以玻璃纖維及碳纖維製作,磚塊於以色列及澳洲訂製,兩者成本較高,研究過程也有很多困難,例如在為香港各地區的海岸線設置人工生態磚塊實驗組時,需要徵求每個海堤牆的所屬機構同意,進而發現每一面牆都屬於不同機構,包括土木工程署、康文署、港鐵等,需要逐一申請,手續非常繁瑣,「幸好有關機構認同我們的研究,主動協助團隊設置研究模型,才得以順利完成。」過程中,研究人員經常日曬雨淋,到海堤考察,跌傷、刮傷已是常事。

梁美儀提到,香港是「全球海港研究計劃」試點城市之一,該計劃亦在倫敦、三藩市及悉尼等全球14個海岸城市設置相同的實驗磚塊,進行為期12個月的研究。研究的前兩個部分已順利完成,包括在屯門、馬料水、西貢等地設置人工生態磚塊,第三部分的研究將會在荃灣進行,預今年年底完成。

另外,由於團隊發現方向朝西的海堤,因夕陽日照問題令海洋生物難以生存,目前正與建築師合作將磚塊加上遮陽擋板,預計一年半後會有成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