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科學講堂】病毒狼群出擊 聯手攻擊細菌

2020-11-25
■噬菌體的構想圖(左)與被電子顯微鏡放大了一萬倍的大腸桿菌(右)。 網上圖片■噬菌體的構想圖(左)與被電子顯微鏡放大了一萬倍的大腸桿菌(右)。 網上圖片

大家可能已在紀錄片中,看過獅子、狼群一起群策群力、捕食獵物。這種群體合作,自然有助為整個族群帶來更多利益,但也建基於個體之間有效的溝通,以確保各司其職,完成任務。不知各位有否聽過,病毒也有類似的合作行為?今天就和大家簡略分享一下這個有趣的現象。

成功感染發訊息 通知同類免爭食

今次要討論的主角,是一種叫做噬菌體(bacteriophage)的病毒。這些病毒專門感染細菌,利用它們來為自己繁殖。一些會令我們病倒的細菌(例如大腸桿菌),也會被噬菌體感染,真有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感覺。

其實早在1940年代,科學家們已經觀察過兩枚病毒同時「攻擊」同一顆細胞,並在這個過程中交換基因。不過當時這個現象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大的興趣:當時的科學家主要以這種現象來將不同的病毒基因混和;至於當中發生的機制、對基礎生物學的影響,那個時候大家不算是十分有興趣。

早期的時候,大家也認為這些病毒是相對被動的:它們靜靜地「蟄伏」在細菌的身旁監察,等待適當的時候(比如說細菌較弱的時間)再一舉攻擊細菌。近年的研究卻發現,這些病毒其實進取很多:一枚噬菌體成功感染了一顆細胞後,就會釋放出一種只由五個氨基酸組成的細小蛋白質,再由附近的同類接收;這些蛋白質原來是一段訊息,告訴同類有細菌被感染了!當受感染的細菌愈來愈多,這段由蛋白質傳遞的訊息也就愈來愈強烈,告知其他病毒的同類,可以攻擊的對象可能是愈發稀有了,不如暫時按兵不動,靜待時機。由此看來,這些病毒跟狼群也是差不多,都是有組織地互相協助,努力生存下去。

死士開路削防衛 病毒分工更複雜

病毒之間的合作,其實還不止於此:它們更會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難想像,不少細菌都有一些機制去保護自己,對抗病毒的入侵。

科學家們發現,一些病毒會聯合起來一起攻擊細菌:首先由一群病毒作「死士」,犧牲自己去削弱被攻擊的對象,好讓其後的其他病毒能夠成功。

由此看來,病毒的生態、行為要比我們想像的複雜許多,而研究單一病毒的行為可能還不足夠:我們還應該更多理解它們的群體活動。

病毒的這些「群策群力」,或許也有相當的醫療價值。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就成功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病毒,令它們專門留意並攻擊特定的細菌(例如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那麼我們就不怕受到這些細菌的感染了。

再進一步設想,一些致病的病毒(比如說愛滋病病毒)也會像噬菌體一般潛伏於細胞之中;如果我們能夠掌握病菌互相溝通的訊息,製造假象暪騙病毒「按兵不動」,那麼帶菌者就不會病發,如此一來,或許我們也會多了一種治病的方法。

病毒互相溝通的機制,在這些年來已被我們詳細地了解。有茼p此顯著的研究成果,近年也慢慢興起了「社會病毒學」這個研究領域;一些有名的科學會議,也慢慢開始舉辦以這個為主題的工作坊呢。■杜子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