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品德學堂 > 正文

【古道今談】以禮為準 修德不偏

2020-11-30

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凸顯了「禮」之於修德的關鍵作用。

「恭」是容貌端莊嚴肅,恭敬之心是良知的流露,合度的表現是教養的結果,「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才能恰當地表現恭敬。怎樣的表現才算合度?須用「禮」去判斷。對父母尊長自應時刻恭敬,然若不以「禮」為節度,則進退應對必陷入繁瑣,失序失節就是失禮。「禮」起了規範言行的作用。

「慎而無禮則葸(膽怯)」,指處事謹慎,如不依「禮」而行,便變成膽怯畏縮。「禮」帶出當行之事須前行,謂之當仁不讓。「勇而無禮則亂」,敢作敢為可說是勇,而勇分大小,「小勇」依恃血氣,橫衝直撞,自無成事之理。「大勇」憑藉智慧,謀定而後動,然亦須以「禮」節之,才不至成為以下犯上的作亂。「直而無禮則絞(急切)」,坦率則易急切,往往陷入攻訐他人而不自知,失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的恕道。只要依「禮」而行,事情便有所節制。

「禮」既規範言行,亦引導心態。使人的精神和言行都合乎道德要求。因此禮的本質必然扣緊道德,《禮記.禮器》有言:「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忠為盡己,信則不欺,依此行禮就不自欺不欺人。「義理」指合乎道德的行事準則和要求,是言行合理合度的依據。這就是「禮之文」。人之於「禮」,須符合兩個條件才能終身受益,一是修德,誠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指出「禮」的本質是「仁」;另一是儀容態度的合度得體,否則謂之失禮無禮。

「禮」從本質而言,因於內在的道德要求,表現為合乎規範的言行,才是成功的學禮及行禮。「禮」與道德內外一貫,而後「禮」才成為修德範身的動作威儀,以及上下尊卑的規定,這樣才表現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應然人倫狀態,而成就有道社會的必要條件。就個人而言,誠如孔子所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讀書修德卻失禮,謂之失教,謂之沒教養。

鄧立光(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