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產業是英國首先提出的概念。英揆貝理雅在1997年開始成立工作小組,計劃在英國推動創意產業,於1998年推出創意產業的發展藍圖。創意產業的概念自提出後,如星火燎原,興起了一股全球熱潮,遍地開花。在21世紀初,兩岸三地相繼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或稱文化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的規劃方案。「文化創意產業」顧名思義,就是傳統文化與創意的結合而走向經濟市場的行業。從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角度而論,提振文化創意產業是推動發展中國文化的新形式。
文化創意產業於21世紀初冒興的原因與全球化趨勢、資訊科技進步及多媒體發達是分不開的。重要一點是科學的應用性、實效性模糊了學術與實用的區分。同時,也模糊了傳統與現代的界線。
換句話說,新世紀的智慧以先進科技為手段,以消費市場為導向,以感官審美為尺度,以當代意識為包裝,將傳統文化推向一個重視世俗情懷的人文主義的新階段,頓然消弭了一堵古老陳舊、艱澀難懂的觀念壁壘。文化創意產業貫穿日用、旅遊、消費、娛樂、藝術、文教及工商業,透過網際空間和營銷市場,巨細無遺、無遠弗屆地進行文化溝通與交流。市場、消費及相互認同是「文化創意」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是一種強大無比的文化交融力量。
文化創意產業與通識教育在創造性、人文性及其現世關懷上體現了共同的特徵。大學的通識教育倡導博雅的人文精神,闡釋歷史文化的時代意義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貢獻。通識課程兼容並包、博通古今的延伸性、綜合性及廣博性特質為「文化創意」提供了嶄新的、具創造性的人文空間。它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生活智慧,體驗古人的世界觀及價值觀的應世意義,賦予了傳統文化一種活潑的現實質感。
本港大專院校可以運用通識教育作為媒介,發揮創意思維,具當代意識及世界視野地弘揚傳統文化。這是一項文化工程。通識教育不僅是一處發揮文化創意的理想場地,甚至它本身就是一份珍貴的文化創意。
相信學生通過大學的通識教育,對文化創意會有更深的了解。下期仁大開講將從社會學角度說說《普及文化與大眾文化》。
■ 黃君良博士(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主任。研究興趣:先秦哲學、戰國出土文獻、儒家思想和古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