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品德學堂 > 正文

【中華經典名句】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2020-11-02

出處與釋義

上面的經典名句,出自王守仁的《教條示龍場諸生》。「立志」是他對學生的重要指引之一。

全句的意思是:如果不定立志向,在這世上,就沒有可以做得成的事。無論做什麼事情,若要有所成就,必須立定志向,克服困難,堅持到底。

體悟與應用

王守仁是明代思想家。他傳承儒家學說,因為堅持原則,開罪了當權的宦官,被貶到落後的龍場驛當小官員。其間他銳意推廣教化,開設書院教導學生,弘揚「致良知」的學說。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是他對學生的重要指引和殷切期望。提出這四項的目的,就是要學生「致良知」。

王守仁主張「致良知」。「致」是發揮、體現、達至、成全的意思。「良知」,即「知善知惡」(《四句教》),亦即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合稱仁、義、禮、智的「四善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

一般人都會明白,意志堅定的人做事不會半途而廢,成功的機會一定比意志薄弱的人高。不過,就王守仁的學說,我們對「立志」這個指引應該要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志」不單是「志向」的意思,必須加上「良知」的前提。同樣道理,「天下無可成之事」的「事」,不止於「事項」的意思,而是指「善行」。換句話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應理解為「不確立善良的意志,不可能成就世間的善行」。

立志向學的目的,是修養自己的性情,成就光明正大的事業。

釋義及應用由招祥麒校長、朱崇學老師、許志榮老師、謝向榮博士撰寫,教育局修訂,書法由羅澄波校長撰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