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顧名思義,是談變和識變的。而變之外,於變中知常,也是其義蘊所在。換言之,鑒機識變和動靜知常是《易經》互補的兩端,是理解《易經》堂奧的不二之門。無論識變或知常,均可從思維活動說起,而常人的經驗,亦離不開時間與空間的框架。時間流逝,變動不居,不易掌握;空間靜止,動靜有常,較易體會。《易經》除卻從時間或時節,闡釋如何識變的智慧外,也從空間或位置,論說如何知常的學問。以下試從位置的角度,談談「當位」與「失位」的常理。
《易經》六十四卦除文字外,最具特色的是每一卦的卦象均具有由陰爻和陽爻組成的共同結構,從下至上,由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六爻依次組成。這六個爻位所形成的空間結構,每個位置均有本身的設定。其中,初、三、五為奇數,屬陽的位置;二、四、上為偶數,屬陰的位置。於是,凡陽爻位於初、三、五;陰爻處於二、四、上的位置,稱為「當位」。反之,若陽爻處於二、四、上;陰爻位於初、三、五,便是不當位或「失位」。個中道理強調處身某位置或擔負某角色,必須考量自身的性格、能力,能否和該位置或角色相符。而事情的得失或成敗,每多繫於性格、能力和該位置或角色能否相配。
傳統的觀點,一般認為「當位」表示行為或行動符合常規,是好的。假如一個具有積極性格或能力強的人(可以陽爻表示),處於一個能發揮他的潛力的位置,這就是「當位」。反之,一個缺乏主動或能力不強的人(可以陰爻表示),若置身於一個講究積極有為、奮發向上的位置上,便是「失位」了。
從現世應用的角度看,能把適當才具的人,安排到適合其能力的工作位置,使其能有所發揮,這是體現「當位」的第一面。其次,個人能主動找到適合的位置或角色,讓自己的性格、力量,能得以發揮,這是體現「當位」的第二面。而尤為重要的是,處身在適合自己的位置,能否積極有為,把這個位置的應有角色充分發揮,做到最好。這更要講究對自身的要求,要盡一己之責任,這是體現「當位」的第三面。
看現時社會,能力與位置的不符合或不相配的現象,比比皆是,我們又豈能不注意和深思。現代人要發揮潛力,除了要積極還要有創意。下期仁大開講將為你講《學術與文化創意產業》。
周國良博士(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系主任兼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宋明理學、周易、新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