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論語》是傳統中華文化最基本的入門經典,內容探討了個人品德、禮貌、求學、忠恕、孝慈、交友、待人處事、立身處世等生活內容。《論語》成書距今雖然已經兩千多年,但書中蘊涵的都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
《論語》全書分為二十篇,計有約五百章,當中「君子」一詞共出現了一百零七次,不可謂不重要。我們嘗試根據《論語》中談及「君子」的內容,整理歸納,從崇學求道、重義輕利、謹言慎行、修己安民四方面,以闡釋如何做一個現代的「君子」。
《論語》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其實《論語》的中心正是開宗明義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中國古籍往往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篇首,如《孫子兵法》便把〈始計〉放於第一篇,闡明了周詳計劃,謀定而後動的重要性。在第一篇中,又每每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第一句,如老子《道德經》首句:「道可道,非常道」,把「道」字標出,把「道不可道」之義表達出來。
孔子的門人在《論語》的開頭標出了一個「學」字,學什麼呢?儒家的「學」,重點不是記問之學、章句之學,乃至各種知識之學,而是「生命之學」,簡單一點說,就是學做人。做怎樣的人呢?答案就是全書反覆提及的「君子」。《論語》的中心,就是教人通過「學習」,成為「君子」。
孔子在《論語》中,對聖人之道不多談,事實上,孔子在《論語》中也沒有以聖人自居,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子對弟子的期許,是希望他們能做君子,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可見,先要求弟子做君子,是比較務實的做法。
做聖人,對於現代人,尤其是對青少年而言,或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太遙遠了!可是,做一個有益於世的人,則是所有人都應自強不息地去達至的,而君子就是這樣的人。讀《論語》,做君子,人人可學,遠乎哉?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系主任)
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項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