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品方
美國政府不斷出台措施打壓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已成難以逆轉的趨勢,令更多的IPO、投資基金與金融機構將目光投向中國內地。
5月21日,美國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服從監管,並自證是否受到所謂「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儘管法案並未點名,但業界一致認為其針對中國概念股的色彩十分濃厚。
一如瑞銀集團估計,美國眾議院早前已通過該法案,特朗普亦已簽字生效。該方案將導致部分中國企業被強制摘牌。拜登上台後,估計這項遏制中國企業在美國發展的政策不會改變。
美國打壓中企 資本流向亞洲
對此,貝恩公司估計,該法案意味着中國在美國的上市公司數量將會減少、美國投資者將更難分享中國增長的紅利。
將這些增長表現優異的中國在美上市的公司從投資者手上剝奪,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也會對美國金融市場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更多的投行、律師行、交易商將搬往香港及亞洲其他城市(主要是新加坡、東京、上海和深圳),對於美國金融業務,特別是華爾街和納斯達克證券市場將產生實際的負面影響。
根據紐約聯儲局最近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美貿易摩擦,特別美國聯邦政府針對中國科技公司進行的打壓,已經導致中國在美國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減少接近1.7萬億美元,預計今後還會有進一步賬面損失,導致資金回流返亞洲,東京、新加坡、香港、上海及深圳將會受益。中國企業選擇回到亞洲IPO上市集資,已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為了避開日益增加的政治風險,也會選擇從美國退市回流,或返回亞洲二次上市,以分散風險。
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的最新數據顯示,近半年來,800多種由基金公司管理接近2萬億美元的資產中,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資產的配置,維持在25%左右的水平,但有放緩或收縮的趨勢。包括網易、京東等中國公司,已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
貝瑞諮詢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對於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而言,不確定性意味對管控風險的憂慮日增。 二次上市比完全離開美國較為合適。瑞銀集團的研究報告亦認為,有全球業務的美國機構投資者,極有可能加入到在香港(或亞洲其他城市)二次上市的趨勢中尋找投資亮點。
上海諮詢公司澤奔諮詢的研究報告稱,已經注意到市場上有許多投資機構對中國上市公司產生濃厚興趣。他們認為在當前的全球投資環境下,沒有可以更好地替代中國公司的其他選擇。
雖然全球受到新冠疫情衝擊,但中國內地自從3月中旬開始,就基本遏制疫情,現已回復正常。本人認為,後疫情時代,以5G為基礎技術,以AI、IOT、IDC和BC四大應用技術(即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為抓手,植根於社交距離的各類智慧網絡、嶄新產業,形成電商物流的境內外雙循環再出發,正在中國興起,勢將改變整個世界。抗擊新冠病毒蔓延的「中國經驗」,將演化出「中國方案」,可供全球參考對照,亞洲資本市場及關聯的高端金融服務業,一定受惠。
經濟學家預測,中國今年最終能實現經濟正增長,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將陷入衰退,甚至蕭條。此消彼長,今後將如何,不言自明。
兩年前,美國資金管理巨頭富達投資的海外分支,即富達國際(現已獨立分拆),於本年5月正式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牌照的申請。這是繼貝萊德和路博邁之後,第三家海外知名的國際基金管理公司向中國證監會提交公募基金牌照的申請。
摩根大通預測,美國經濟將於明年進一步萎縮。滙豐集團的研究認為,由於美國沒能進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它要保留部分空間,不至於全面封殺中國企業在美國資本市場的活動,但中國企業顯然已有戒心,正在撤退。
由於在美國經營的環境存在不確實性,政治、經濟都欠缺正面因素,中資企業回流亞洲的趨勢不可逆轉。總而言之,美國採取保護主義打壓中資企業,全球的市場分析家差不多一致認為,將有助推動國際資本流向中國和亞洲。
香港應及早與大灣區融合
最近傳出澳門證券交易所有意落戶珠海橫琴,兼且中央有政策支持澳交所以人民幣進行交易及結算。澳門的資本市場儘管起步較遲,但總有開始啟動的一日,亦有迎頭趕上的未來。澳門政治局勢較香港穩定,有與葡語系國家聯繫的固有優勢。香港的股市和債市發展較為成熟,澳門可以借鏡,在競爭中互補共贏,並與珠海加強合作,為大灣區的現代高端金融服務業發展發揮獨特作用。
另一方面,東京金融機構近期向上海的財金專業人才招手;新加坡以優厚的移民條件,延攬內地的各類專才,更是其長期國策。
香港的成功經驗,主要是在現代金融發展的基礎設施早着先鞭,證券市場的交易系統和國際金融市場接軌較早,但不排除澳門日後有迎頭趕上甚至超越的可能;東京、新加坡,以至上海和深圳,都不會閒着。香港更應及早與大灣區融合,並在融合過程中聯同珠海橫琴、深圳前海,攜手共進。
餅要做大,互補共通,金融市場從來不是零和遊戲。大灣區一體化,經濟前景瑰麗,港人不可不知。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行政特區,又是國際級的金融中心,更應乘風破浪,努力奮進,讓紫荊花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