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銀國際研究部 李啟浩、黃承傑、鄧朗言
2021年將會是中國新能源發展的重要一年,國家政府將會設定國內新能源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規劃及目標。其中一個市場及行業期待多時的潛在發展目標是預計國家將會把非化石能源放在一次性能源消費中,原來計劃在2030年達到20%的目標,提前到2025年實現。大部分新建的風電及光伏電站在不需要國家補貼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維持合理的專案回報率。雖然如此,存量電站的國補拖欠及可再生能源補貼基金缺口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完善解決,即使此前政府已經宣布對有補貼需求的新能源專案給予在運期間的有效利用小時數指引,以限制長遠的補貼需求。
鼓勵平價措施或延長
工銀國際認為,支持性政策將陸續推出以加速新能源行業發展,包括延長目前對平價項目的鼓勵措施,如與電網公司購電協議中的電價維持20年不變及要求電網公司優先購買平價專案的電力以減低限電風險等。
隨着進入2021年開始的平價時代,大部分新建陸上風電及光伏項目對國家補貼的需求都已經大幅減少,市場也因此開始擔心平價項目實際的經濟及盈利性是否會大幅下降,因為這對於開發商是否決定投資發展新專案來說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可再生能源補貼基金缺口仍待解決。雖然2021年開始新建的大部分專案都會有較好的現金流水平及不會受補貼拖欠問題影響,但早年建成的存量項目依然受到應收補貼的嚴重影響。根據工銀國際預測,可再生能源補貼基金在2020年及2021年年底將會高達3,310億元至4,1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水平。面對補貼基金的巨大缺口,相關部委也陸續推出不同的緩解措施,包括對有補貼需求的新能源專案給予在營運期間的有效利用小時數指引,以限制它們應收的補貼總額,處於不同地區的各類型新能源專案都會受到不同的利用小時數約束。
為可再生能源基金的缺口設置上限,關注可再生能源債券發行事宜。由於新的合理利用小時數指引通過更清晰的闡明,每個現有項目在其項目生命周期內可收取的最大補貼額度來設定可再生能源基金赤字可能達到的上限,這將極大地有助於解決將來不斷擴增的補貼赤字問題。總體而言,新的合理利用小時數指引將對現有的含補貼項目產生更大的影響。補貼強度較低的無補貼專案和競價專案則不太受這種政策變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