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教育改革:國安教育跨學科 建國民身份認同

2021-02-21
●教育局更新常識科課程框架,除新增香港國安法內容外,最明顯是加強了國家與香港之間的連繫。圖為本港小學上課情況。 資料圖片●教育局更新常識科課程框架,除新增香港國安法內容外,最明顯是加強了國家與香港之間的連繫。圖為本港小學上課情況。 資料圖片

常識科教師讚助消除誤解:令小公民知國安法必要

推動國家安全教育,香港教育界責無旁貸。教育局本月初向全港中小學發放國安教育指引,除了依循國安教育的八大範疇,讓初小至高中生於不同階段,由淺入深學習相關內容外,更率先更新小學常識、中學地理和高中生物的課程框架,橫向地讓國安教育滲透不同學科之中。

香港文匯報透過整合三科相關課程文件及老師解說,剖析國安教育重點如何於日常學與教「落地」。有前線常識科科主任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形容,新框架除了新增香港國安法內容外,最明顯是加強了國家與香港之間的連繫的內容,有助學生從小建立國民身份認同,「認識自己是身在香港的中國人」,亦可透過課程教授學生正確的國安法觀念,消除坊間別有用心者所灌輸的誤解。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諸如認識國旗、國徽、國歌,講述香港回歸過程,中國近現代成就等等,其實在現有課程都一直有的。」培僑小學常識科科主任鄭貫虹指,已公布的常識科國安教育新框架中,不少內容是沿用現有指引,「不會所有炱q頭來過,而是按現有基礎延伸,老師並不陌生。」

事實上,教育局現行的《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17)》,課程宗旨已包括「培養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感,並致力貢獻國家和世界」,中央課程部分亦包含了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應當深化的價值觀亦表明應增進國民身份認同,對國家和社會的歸屬感等。

該指引的學習範疇四「社會與公民」,要求學生認識基本法的憲制背景及「一國兩制」,知道社會法律和規則對香港居民生活的重要性等;學習範疇五「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亦要求學生初步了解中央與香港特區的關係、培養對民族和國家的歸屬感及責任感等,說明新框架中很多重點皆不是新鮮事物。

「新框架第一是加強了國安法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國家與香港之間的聯繫。」鄭貫虹解釋,現有課程沒有突顯出兩者息息相關的要點,「好比學習歷史部分,約在四年級學香港本地史,五年級跳至中國朝代史,六年級再學香港回歸及回歸後的變化,對學生而言,未必便能把國家與香港之間拉上關係。」

框架則明顯看到要加強這份連繫,從小教導學生香港與國家如何緊緊相扣,認識「香港對整個中國來說發揮了什麼角色,國家對香港而言又扮演茪偵礡v,這有助增加國民身份認同,「讓學生知道自己不只是香港人,而是在香港的中國人。」

更理直氣壯教好學生

對有意見稱法治內容對小學生而言或是「過早」,鄭貫虹認為,現今接收資訊途徑很多,小朋友或多或少已聽過國安法,「問題是坊間一些傳媒或說法,或令學生對國安法產生誤解以至偏見。剛立法時老師並沒有充足教學材料,即使想去糾正亦會擔心教錯,沒有『底氣』正確教導學生」,如今有了框架,學校成了正規途徑給學生學習國安法,教師可更理直氣壯教好學生,「作為一名小公民,讓他們知道(國安法)是對的。」

她續說,常識科一向致力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和探究,情景討論是常用教學方式,「好比是教到權利與義務,我們會給同學『有人因不滿政府施政而拒絕交稅』的情景,希望在討論中讓學生明白,人有表達意見的自由,可以去信政府、上電台、論壇等發表意見,但不應拒絕交稅,因為這是義務。」

同理,她相信國安教育都可透過議題式問題,讓學生有空間討論,不存在所謂死記硬背以至「灌輸式」教學,亦不至於艱深。

倡辦教界軍營參觀活動

鄭貫虹又提到新框架下初小「認識保護我們的人」課題加入了「解放軍」為例子,認為本港老師普遍對此認識有限,或需多加準備,並建議當局可為教師舉辦參觀軍營活動,未來亦期望教育局繼續加強提供國安教育相關教材和教師培訓,「畢竟想要小朋友了解得透徹、清楚,首先應該由老師認識開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