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公院醫患比例「一對千」 社協:第三世界水平

2021-03-24
●彭鴻昌認為,港府有必要推出新措施,以在中短期內增加醫生供應。 資料圖片●彭鴻昌認為,港府有必要推出新措施,以在中短期內增加醫生供應。 資料圖片

目前,香港每1,000人口只配對到兩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日本、美國、英國及澳洲等其他先進經濟體,據特區政府最新估算,醫管局及壎芵p現時合共欠缺約700名專科醫生及準專科醫生,情況在2040年更惡化至超過1,000個空缺。關注病人權益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醫生對人口比例本身已經偏低,加上公私營醫療失衡的問題,公營系統每1,000名病人平均配對到一名醫生,屬第三世界地區的水平。

醫管局雖然有聘用私家醫生以兼職形式在公立醫院工作,並向私營市場買服務跟進病情穩定的公院病人個案,但彭鴻昌指有關措施效果不理想,「即使有私家醫生願意到公立醫院兼職,他們大都只會選擇位於市區的醫院,偏遠的公立醫院仍好唔夠人手。」他認為政府有必要推出新措施在中短期內增加醫生供應。

政府近日提出優化措施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建議在世界各地約百間質素與香港兩間大學醫學院相若的醫學院畢業,並於當地取得醫生註冊資格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返港於公營醫療機構執業,當取得專科資格一段時間後可免試獲得正式註冊。

倡外援毋須為港人 有能力就應引入

公立醫院現時最渴市的是專科醫生,而醫生由入讀醫學院至取得專科資格需時至少10年,彭鴻昌指他們(「外援」醫生)大有可能已經在外地成家立室,除非他們有特別的個人原因,否則不論特區政府計劃的條件有多優厚,都難以吸引他們返港,故他認為香港應調低不必要的門檻,例如不一定要限制這些境外醫生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資格,「我]面對唔夠醫生問題,只要佢有能力就應該引入,唔一定要限係永久居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