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峰
今年是牛年。牛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具有靈性的動物,可以通神,因此,在重大的祭祀儀式上一般都要選用牛,這樣才顯得莊重肅穆。古代祭祀所用的牛,在顏色、體態方面都有嚴格規定,不是隨便拉來一頭牛就可以作獻祭用的。
《周禮.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犧牲。」《說文》解釋:「犧,宗廟之牲也。」《玉篇》補充說:「犧,純色牛。」也就是說,祭祀所用的牛,毛色要純一。
此外,作為祭品的牛還要求「完全」。《字彙.牛部》就說:「祭天地宗廟之牛完全曰牲。」《春秋.成公七年》云:「鼷鼠食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鼷鼠是一種小動物,對人和動物只能造成極小的傷害。《玉篇》說牠「食人及鳥獸皆不痛」。《本草》說牠「極細卒不可見,食人及牛馬成瘡,不覺。」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創口,而且是在牛角上,古人也認為牛已經不再具備作祭品的資格了,只能換掉不用。
祭祀選用的牛還要求身體高大。《禮記.曲禮》:「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鄭玄註:「元,頭也;武,跡也。」孔穎達疏:「牛若肥則腳大,腳大則跡痕大,故云一元大武也。」
《論語.雍也篇》:「子謂仲弓曰:『犛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捨諸?』」大意是:耕牛的兒子長著赤色的毛,整齊周正的角,雖然不能用牠來祭祀,但山川之神會介意嗎?這條資料說明,祭祀用的牛應該犄角周正,而且耕牛不能用作犧牲。
被選定作為祭祀的牛要受到特殊的待遇。《高士傳》中莊子說:「子不見郊祭之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菽。」《史記.老莊列傳》亦云:「(祭祀之牛)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這表明,牲牛大概幼時已經選定,每天要給牠吃好的,穿好的。
選作祭祀的牛還要受到人們的尊重,就連國君見到牲牛也要表示敬意。《禮記.祭義》:「君式齊牛。」《禮記.曲禮》:「國君下齊牛。」祭祀當日,國君要迎接牲牛,有時親自牽牛入廟。《禮記.祭統》:「君迎牲。」《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歌舞牲。」注云:「謂君牽牲入時,隨歌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