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朱漆描金龍鳳紋手爐。網絡圖片
王家年
冬天寒冷,人身體最怕冷的部位在於手,在於腳。手爐和腳爐曾是江南人家重要的取暖工具。小小的刻花銅爐內放一塊專供手爐用的炭墼,便能溫溫熱熱地一整天。20多年前,還能看到那些坐在屋簷下曬太陽的老人手上有手爐。上世紀50年代後已很少有新製的手爐,大多是人家祖輩傳下來的。它豐富奇異的造型,精湛華美的工藝,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銅手爐又稱「袖爐」、「手熏」、「火籠」,是舊時宮廷乃至民間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銅手爐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漸被人遺忘。
唐代,人們開始用銅製成手爐,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當時的手爐器型以方圓二式,裡面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裡「熏衣灸火」。在明清時,手爐製作達到了高峰,我們從存世的實物、史料及文字、書畫作品中,可以尋覓到佐證。
手爐是達官貴族、富貴女子所用的掌上之物,因此工匠們製作非常精緻。其造型多姿多樣,有圓形、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瓜稜形、梅花形、海棠形……在考慮手爐的堅固性和美觀性的同時,工匠們將爐底分別設計成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薺底等,且在手爐提把上也有藝術設計,如弧形柄、花紋柄、花籃柄、折角柄、竹節柄等。其考究的紋樣裝飾,通過刻畫幾何形紋飾、吉祥紋飾等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希望、追求、吉祥等。如「福祿壽」、「和合二仙」、「竹報平安」、「喜上眉梢」、「鯉魚跳龍門」等圖案手爐。其精粹的雕鑿和鏨刻工藝,運用鏤雕和鏨刻兩種工藝,在爐蓋上刻有鏤空的花鳥或吉祥圖案,有的還在爐身上雕刻人物、花鳥、山水等紋飾,達到了手爐藝術形象的完美。
收藏手爐不僅能夠增值保值,更主要是滿足人們追求生存質量和精神品位的要求。如今,手爐一般不會用來當作暖手用具了,收藏者大多是擱置在博古架上,作為擺設來欣賞。
手爐收藏要注意收集真品、精品,特別是名家製作的作品。製作手爐最有名工匠是張鳴岐,明代萬曆年間嘉興人。他製作的手爐多姿多樣、工藝精湛、性能優越,為人們所重。據《鑒物廣識》、《新溪雜詠小集》和《梵天爐叢錄文物》記載,張鳴岐製作的手爐厚薄均勻,花紋精細,整爐不用鑲嵌或焊接,全用鎯頭手工敲擊出來,爐蓋上的雕鏤很細,但用腳踏不癟。蓋子十分緊密,雖然用了很久,也不會鬆動。尤其令人驚奇的是爐中炭火雖燒得很旺,但摸上去卻不燙手,熱度與炭火不熱時一樣。明清時製作手爐的名匠還有王鳳江、周文甫、蔡家、蔣抱雲、徐守素、王吉、潘祥豐、趙一大等,「皆名聞朝野,信令傳後無疑」。
自古以來,製爐工匠僅是民間藝人,他們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如果沒有文人吹捧,將會永遠埋沒在歷史的塵土中。收藏手爐不但要注意名家,更要關注實物。
手爐,雖然存世量極多,品種也十分豐富,但它不可再生,總量再多也只是一個定數。從全國來看,它的數量實在太有限了,而熱愛收藏手爐的人卻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日益膨脹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的市場。於是,出現了有限的手爐面對無限需求的市場這樣一種局面,正是這「物以稀為貴」的因素,造成了手爐價格還要向高峰攀登。
一些古玩商受經濟利益所驅,以仿製手爐牟利。大量的贗品便應運而生,充斥在古玩市場。在收藏手爐的實踐中,總結了經驗教訓,有幾個鑒別要點,供藏者參考:
宋代以前無黃銅與白銅,唯有青銅和純銅,青銅不宜製作手爐,而純銅兌鋅為主要元素的是黃銅,兌鎳為主要元素的是白銅。黃白二銅始於何時固不可考,但確知宋以前銅器除青銅外均係純銅。清代以後盛行黃白二銅,且黃銅使用比白銅還要遲。鑒別時可視手爐的底足,如露有黃銅的,即可斷定清末民國之物品。如紫銅,可分兩方面,具有古樸厚重之感,紋飾素而精,一般來說可達明代;如輕薄而紋飾花妙,大多為清代手爐。
鏽色為古銅器特有之美,也是鑒別手爐時的著眼之點。常見鏽色有綠鏽、紅鏽、黑鏽、紫鏽等。鏽色種類、鏽色深淺,不能作為真偽的根據,均與地理環境和銅質成分有關。凡偽製之鏽,不論何色,如以加鹼的開水刷之,其鏽即落,暴露無遺。
手爐是手工製作的,而仿品絕大多數均是澆鑄而成的。我們可以從底足與爐身的焊縫、爐蓋網眼的作工方式上加以區別。
重要的是手爐的紋飾係人工鏨刻而成,又稱「刻銅」。入銅筆畫呈「V」形,上寬下尖,偶有刀滑處,每畫深淺不一,字口與平面交接處乾淨、平整、鋒銳,且能製出細畫如絲。清中晚期,鏨花發展形成了獨立的藝術,特別是咸豐、同治年間,在銅器上鏨花已達鼎盛時期。滿工紋飾的精品手爐基本上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從贗品手爐來看,仿造名家製作的較為普遍,我們除了注意款識的形式、字體外,還要注意工藝製作的精細程度,特別是爐蓋的紋飾是否達到精細的程度,款識再逼真,其工藝製作達不到水準,一定是偽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