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鑑林 立法會議員
我們喜見政府推出相應措施,回應青年大專學生的訴求。不過,目前全球金融海嘯影響不斷增大,今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絕不樂觀,實習需求更大。政府推行這項實習計劃時,仍須認真應對,做好配套措施,向各方說明清楚實習用意,以免捨本逐末,只求解決失業,填塞職位空缺數字,失去「實習增值」的本義。
莘莘學子苦讀多年終得大學學位,豈料碰上金融海嘯,「畢業即失業」成為每位畢業生的口頭禪。一月二十二日,特首曾蔭權領導的經濟機遇委員會拋出多項針對「保就業」措施,以應付春節後的失業高峰期。其中重點,是為紓緩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所推展的企業實習計劃。香港總商會已表示響應政府呼籲,希望推出四千個全職實習名額予應屆畢業生,但未訂報酬水平,有待政府公布津貼細節。
實習計劃回應大學生訴求
現時勞工處已為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少年設青少年見習計劃,學員可獲職前及在職培訓,當獲僱主聘為見習生後,在六至十二個月在職培訓期間除可獲發薪金外,更獲勞工處發放最多四千元津貼報讀培訓課程,但這些計劃都不包括大學生在內。大學生向來都被視為「獨立成熟」的一群,支援較少,今次實習計劃可說回應了大學生的訴求。
另一方面,據報道,港府消息人士表示,目前政府正就資助計劃估算資助金額,預料資助額最少每人二千元。現時有意見認為,零三年非典期間的類似計劃,部分參與的實習大學畢業生薪酬過低,變相令大學畢業生成為企業的「廉價勞工」。那麼,究竟「大學生實習計劃」是「提供實習機會協助就業」還是「提供廉價勞工」?
一、這是專為大學生而設的「實習生計劃」,是實習增值的機會,不是求職工作。傳媒、社工行內的實習工作都是無償的,或只提供車馬費,但實習者和企業不存在僱傭關係;
二、大學畢業生實習的目的是「擴闊視野,裝備自己」,賺取金錢並非實習計劃的首要考慮;而且這些實習職位非因經濟原因增加,而是企業刻意額外提供的,要求企業為這些實習崗位依一般僱員支薪,不切實際;
三、大學生認為自己成為「廉價勞工」的原因,在於提供實習崗位的機構,的確不是「實習機構」。這些機構,都沒有「實習」的觀念和經驗,他們並不懂得何謂「實習」,他們或許認為,只要讓年青人在公司裡工作,交給他們一些任務,自行摸索,就是實習了,難道大學生還用自己提點嗎?這麼一來,大學生的確有機會成為「廉價勞工」;
四、雖然實習的重點不在金錢,但金錢的確是重要的生存必須品。若實習期長達一年,難道大學生一年都收取三數千元維生?而且,大學生的知識水平,的確有助企業推展工作,這些都是在實習期內應予肯定的價值,給予適當的報酬也無可厚非。
調整心態 珍惜實習機會
所以,「大學生實習計劃」是「提供實習機會」還是「提供廉價勞工」,視乎畢業生和企業對「實習」二字的理解有否誤差。大學生在申請有關職位時,應調整心態、用心學習、裝備自己,而非短視計較當下資助酬金的多寡,實習期間所換來的人際關係、負責精神、企業營運知識,以及僱主的表揚和推薦等等,這些加強自己未來求職優勢的方方面面,才是參與實習計劃的重點。
另一方面,政府在推出計劃之餘,應做好配套措施,向各方說清楚實習的用意,而非單單與商會企業商談推出實習職位便完事。在商談之餘,政府應向商會企業提供實習支援,例如講解實習理念、企業義務、定立實習資助水平等等。提供實習職位的商會和企業,也應認清自己的實習機構角色,對實習的大學畢業生循循善誘,加以細心指導,切忌以「廉價勞工」看待。
青年民建聯在去年十二月曾促請政府推行「大專畢業生實習津貼計劃」,為今年畢業的大專生提供一批實習職位,協助他們解決就業困難,並提供增值機會。我們喜見政府今次推出相應措施,回應青年大專學生的訴求。不過,香港大學過往十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調查說明,九八年在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下,本科畢業生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六點六,比過去十年每年畢業生的平均失業率要高出兩倍有多。目前全球金融海嘯影響更大,今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絕不樂觀,實習需求更大。政府推行這項實習計劃時,仍須認真應對,以免捨本逐末,只求解決失業,填塞職位空缺數字,失去「實習增值」的本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