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美經濟會走向「兩國一制」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2-03]     我要評論

 ■安 慧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2008年歲末在《國際先驅論壇報》上,發表了題為《大破解》(The Great Unraveling)的文章。這篇文章提出:中美經濟是「兩國一制」。為什麼這樣說?很簡單,在美國推出大規模的銀行拯救計劃後,我們發現:「中國有龐大的國有銀行部門,此外還有一個私營部門。美國現在有個龐大的國有銀行部門,此外還有一個私營部門。中國有著龐大的國有工業,此外還有私營工業。一旦華盛頓拯救了底特律,美國也將擁有龐大的國有工業,此外還有私營工業。」

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界線模糊

 對於他的觀點,多數人都持批評態度。因為中國的發展道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不是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顯然,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政治體制上是很容易區別的,但是在經濟體制上的區別又在哪裡呢?

 2009年新年伊始,北大一位著名經濟學教授在鳳凰衛視作題為《中國改革邏輯》的演講。他在演講中並沒有正面涉及「兩國一制」,但他對美國的經濟制度是肯定的。現場的一位觀眾問道:「如果純粹地把國外制度的有些東西移植過來,而不加改造的話,你說這樣的改革會成功嗎?」他回答說:「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制度可以簡單地移植,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人類的本性沒什麼差距,所以我們也不要說,哎呀,這是美國的制度,所以肯定就不適合我們,因為讓我們自發地發展,我們發展得也可能和美國制度是差不多的,這就是人性,那我們知道人們追求幸福,這是對所有國家都一樣的。」他又說:「人類的財富是怎麼創造的,是那些真正的私有的這些企業,它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調動每個人的創造力,包括西方的金融創新,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美國過去30年高科技領域一直是領先的,我們現在享受的好多東西,都是美國的企業創造的。如果沒有它現在自由的金融制度,那麼這些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國未來,我想仍然是要往前走,我們要繼續擴大開放,包括金融企業,讓它更多地有自由。」由這種觀點出發,這位教授認為今後改革的重點是降低國有企業國家持股的比例。

中國改革的重要關口

 筆者個人並不完全同意這位教授的觀點。讓我們重溫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的論述:「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那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經濟上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呢?鄧小平指出這種區別主要是分配。他在同年12月的批示中寫道:「如果僅僅少數人富有,那就會落後到資本主義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這個問題和它的意義,到本世紀末就應該考慮這個問題了。」由此可見,我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分配問題。為此,必須採取果斷措施,大幅度提高國民收入與GDP的比例,並縮小正在繼續加大的貧富差距。

 危中有機。當前的金融危機的壓力,必然增加了社會分配體制改革的困難,但也必然凸顯出這種改革的急迫性。經過30年的改革,我們的改革又走到了重要關口,為此,我們必須認清繼續改革的方向,衝破阻力,才能清醒向前。

(本文轉載自新華網,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新聞
準確把握香港社會脈搏 (2009-02-03)
實習計劃重點在於「實習增值」 (2009-02-03)
盈餘不宜派糖 而應雪中送炭 (2009-02-03)
中美經濟會走向「兩國一制」嗎? (2009-02-03)
市民對空氣污染的看法 (2009-02-03)
「瘟疫」震醒港人崇洋投資夢 (2009-02-02)
禽流感須防患於未然 (2009-02-02)
金牛獻瑞迎新歲 百業興盛展丰姿 (2009-02-02)
奧巴馬救市計劃是否涉嫌壟斷? (2009-02-02)
興建數字農村 邁向共同富裕 (2009-02-02)
中歐關係的雙重特點和應對 (2009-01-31)
整合長者福利 趕內地潮流 (2009-01-31)
珠三角改革發展升級為國家戰略 (2009-01-31)
貿易保護主義損害中美關係 (2009-01-31)
奧巴馬對華政策是否搖擺 (2009-01-30)
陳水扁博馬英九特赦 (2009-01-30)
金融海嘯下中國的角色 (2009-01-30)
禁毒運動與創意工業相配合 (2009-01-30)
工程界為災後重建貢獻力量 (2009-01-30)
香港優勢與語言 (2009-01-2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