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鴻震 全國政協委員 新論壇副召集人
無論在歐洲議會或在美國政界,又或是在世界財經會議的不同場合,大家都持有同樣的看法:在今次金融危機下,全球經濟走出谷底回復正常的過程中,中國有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擔當更多的責任,作出更大的承擔。
審慎看待「中國責任論」
以上的看法是西方觀察家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當中的出發點有較正面的,也有較負面的。以現時美國政經界主流的意見為例,部分人認為美國國內多年來不斷消費,大大超過國內收入,金融體系不負責任地為次級貸款放寬信用標準等,造成金融危機;但也有人認為美國的信貸危機,源於美國消費大多是中國及亞洲出產價廉物美產品,造成巨大貿易順差,中國的外匯儲備囤積又購買了不少美國國債,成為美國最大債主,美國本土利率偏低。結果中國人過度儲蓄,美國人則充當「最後買家」,以至過度消費,舉債度日,造成今日局面。這種看法無疑將今次危機的責任,向某一個方向推去。持後者的看法者,包括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剛卸任的財長保爾森及多名權威界人士。
香港和內地的分析家對中國在金融海嘯的承擔雖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家的共通點似乎就是在世界經濟走出谷底的過程中,中國作為全球第三大的經濟體系,會有一定的力量,也有一定程度和切實的參與。也有人認為今次全球洗牌的過程是一個「天賜良機」,讓中國在世界崛起,出人頭地!
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成就巨大,為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及龐大的經濟效益,比大衛高柏飛的魔術還要離奇精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5歲,大部分人的溫飽問題還未解決,貧困令大量嬰兒和兒童不能成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印度還要低。相信大家依然記得,以往西方人眼中的「支那」或是來自中國的東西都是代表落後。就算在70年代,一些比較有教養、出入較高級場所的中國人,尤其是在歐洲地方,都會被指:「你一定是日本人!」筆者和很多朋友都有同樣的經驗。西方人早期一般傳統的看法是:中國人是粗魯、貧窮、無教養及一切負面的象徵。
有賴過去三十年經濟一直保持高增長,加上金融業及人民幣對外匯兌現等都未全面對外開放,與其他國家和經濟體系相比,今次金融海嘯對中國的殺傷力相對較其他國家為輕,受影響的主要是出口大量減少和作為美國最大債主的巨額承擔。
在今次世界權力大執位的過程中,有些人憧憬這是中國難得的機遇,讓我們有機會超英趕美,最低限度也可展示自己的實力,吐氣揚眉,在世人面前耀武揚威一番,不過我們必須考慮以下三點:
中國仍須緊記「韜光養晦」
1.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雖排名世界第三,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系,僅於美國、日本之後,但我們人均GDP的排名仍是很低,世界排名99,相對還是較窮的國家。
2.國家領導人一向在國際間強調,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中國永不稱霸,也永不把自己的思想強要人接受。鄧小平也告誡我們要「韜光養晦」。
3.八十年代,日本在戰後三十年經濟持續起飛發展,成為亞洲最富有的國家。當時日本意氣風發地高價買起半個美國的名牌產業,包括華納影城、紐約多座有名大廈。結果在九十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爆破,經濟一直陷於低迷,最終日本以原價三分之一或更低價錢,讓美國「買回」當時高價出售的產業,損失慘重。
其實,事實勝於雄辯。在過去的2008年,中國一切經歷及對世界的影響,例如:雪災、四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神舟七號的太空任務、金融海嘯中的表現等,中國13億人及全球都是有目共睹,大家心裡有數。
因此,在世界權力和經濟洗牌的過程中,中國須緊記「韜光養晦」,做事保持低調,切忌出風頭,以免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嫉妒。這種精神在最近中國兩件外交大事中也得到落實。在過去幾個月海盜在索馬里海域橫行,騎劫商船。中國派出護航艦隊,保護中國以及港澳台四地的商船,也在維持海域和航道的安全出一臂之力。另外,在剛剛發生的以巴衝突中,中國也派遣特使團向各方進行游說工作,為維護國際社會間的和平盡一分力。中國在這兩件事中表現低調謹慎,既在國際事務上分擔一定角色,也實踐了默默耕耘的作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