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濤
讀到《筆會》(2009.1.31)上馮世則先生《〈霸王別姬〉的英譯及其他》,十分欣賞。作者以為,以前譯「姬」為concubine,也就是小老婆,並無不妥,既「信」且「達」,只是不夠「雅」而已。而且更進一步,說那「別」字卻不好譯。作者別具慧眼,看出「霸王別姬」這一傳統故事裡的「叫人如何消受」,或曰難以消受的、歷史殘酷的一面。他特別引魯迅《春末閒談》裡那細腰蜂和小青蟲的故事,說明虞姬不過是可憐的小青蟲,純粹的犧牲品,到了不可使用的時候,就棄之,殺之,一如許多君王之於小妾們。他們之間並無什麼可歌可泣的情感。他說,不管怎樣譯這個「姬」字,「首先是不要自己誤讀了自己」。這確有見地。
我不是要在此跟著起哄。我一直就覺得《史記.項羽本紀》寫的這一故事,並不如後人所欣賞的英雄美人,情意纏綿。太史公寫那項羽末路時,最後這樣記事云:「有美人名虞,常幸從;有駿馬名騅,常騎之。」美人和駿馬一樣,不過幸從和騎之。好像太史公的認識,在這裡頗「進步」。至於那歌詞,我以為不可靠。請想,項羽戰敗,千軍萬馬,只剩八百壯士了,那軍隊一定很不像樣子。他自知大事不好,飲酒高歌一次,與美人作別。那時沒有錄音設備,何人為他記下所唱的歌詞?當然,左右還有戰士、戰將。但那時還有筆墨,還有閒功夫記下來嗎?你說也可以口口相傳。可是,當時能入帳中聽歌者,有幾人?到東城時,他只有二十八人了。再戰,到烏江邊,還有幾人,未說明。但是接著就遇到漢軍,項羽自己也多處受傷。所以項羽自刎。他自刎,其頭顱由漢將王翳拿去,其肢體被另外幾位將領分割,以便拿去請賞。這時那群漢軍將士都互相砍殺,以爭奪項羽的肢體,「相殺者數十人」。請想,項羽所餘的幾個士兵,還有人能活下來嗎?都會被殺死的。在那個時代,這情況並非罕見。那末,誰去傳誦當時項羽與虞姬相別時的歌呢?所以,「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歌的本身就未必可靠了。同樣,漢高祖還鄉,唱「大風起兮雲飛揚」,那是有人記的,因為當時就令家鄉小伙子們學唱這首歌。歷史上許多美事、醜事、秘事,都可記在史書裡,但總要有人可以各種方式傳出去,至少可以由史家作出判斷和結論。可是,這霸王別姬一事,尤其當場的那一首歌,我以為傳不出去。載之史書,實難令後人相信,哪怕作者是偉大的太史公。
至於戲劇《霸王別姬》,千錘百煉,流傳久遠,有的已成為藝術精品,它自有其存在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