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聽不到 感受更多 攝影藝術 打通聾健隔膜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2-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攝:林意生 部分圖片由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提供

 一般人都習慣口傳訊息,只有在嘈吵的環境,才會指手劃腳來輔助溝通。不過,聽障人士只能以手語溝通,但他們並沒有氣餒,而且把自己所擁有的藝術才能加以發揮,透過攝影、舞蹈等不同媒介,盡情地去表達心中所想,展示他們的生命力。

 與健全的人一樣,聽障人士的興趣也很廣泛,而令人欣慰的是有不少熱心人士在背後支持,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在藝術範疇內發揮潛能。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剛舉行了「萬耳長城.聾健共融」嘉年華,期間展出了來自聾影社的業餘聽障攝影師的作品,當中不乏令人回味的佳作,若不說是出自聽障人士的手筆,大家未必看出有何分別。聾影社由本身是弱聽的攝影導師歐陽智剛領導下於1999年成立,令熱衷攝影藝術的聽障人士能有學習機會。攝影對他們有著重大意義,且聽聽導師歐陽智剛和該社社長司徒世偉及社員李業福的分享。

藝術觸覺不遜常人

 喜愛攝影的人很多,而身為司徒世偉和李業福「師父」的歐陽智剛當初就是看到這點,於是在他帶領下成立聾影社。歐陽智剛認為,聽障學生在學習攝影上也有優勢。「聽障人士的視覺觀察比一般健全人士敏銳,對想要拍攝的景象感覺較強。」由於他本身是弱聽的關係,深知學生在學習時所遇到的障礙。

 歐陽智剛是讀美術出身的,教學生時並不會只著重技巧,反而會指導學生以感覺為重。「好像繪畫那樣,先要知道自己想畫甚麼,以感覺行先,而後才談技術。當知道自己在做些甚麼後,其實攝影也能幫助學生建立價值觀,有助生命成長。」

 大家透過手語溝通,學生比從書本上汲取知識更快。「這樣較易掌握,自然會提起興趣,慢慢培育、發展,技術亦自然會提升。對於一些比較抽象或技術性的概念,如解釋快門、光圈大小等,我會嘗試用圖畫及簡單的方式去表達,讓他們明白。」

作品反映共融理想

 在嘉年華裡展出的作品中,包括了司徒世偉在社內比賽——2008至09年第一次季賽的冠、亞軍的得獎照片。該屆以「邊緣香港」為主題,他便圍繞這主題在街上尋景,最終拍下了補鞋師傅在油麻地街頭小巷修鞋的情景,以及銅鑼灣鵝頸橋橋底「打小人」的情景。照片呈現的景象固然能抓緊主題,而當中的神來之筆,甚至司徒世偉亦表示始料不及。

 「現在香港已很少有師傅在街邊擺檔替人修補鞋子,算是夕陽行業,我當時看見這情景便拍下來。後來評判說我這張照片的其中一個得獎原因,是因為照片呈現了一個特別結構——W形結構,亦即是兩邊等待修鞋的男女較中間坐著的修鞋匠為高,形成旁邊兩點高、中間點低的情形。這些都是他說了我才發覺到的事情。」

 司徒世偉在中學時一直有攝影習慣,但真正愛上這門視覺藝術卻是在96年,在歐陽智剛的教導下開竅。「因為弱聽的關係,對事物的興趣不大,後來開辦攝影班,才重拾興趣。」雖然他已在聾影社學得攝影技巧,發展自己興趣,但亦表示希望聽障人士能夠有更多學習機會,培養興趣。儘管弱聽的缺陷或多或少會影響日常生活,但司徒世偉沒有氣餒,並且堅持進修。

 「上課時都要很專心聽老師講課,但在下課後仍要不斷看書溫習,才能加強學習效果。」司徒世偉在大學時期主修會計及人力資源,坦言過程十分吃力,但最終憑著努力取得學位畢業。畢業後出來工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現在於福利機構任職文員的他,很感激同事們的體諒,如接聽電話時,對方也會盡量放慢說話速度。

作品奪獎獲得肯定

 的確,聽障無礙他們在攝影裡發揮無限可能,如喜歡拍攝風景和人物的李業福就是明證。他於98年開始接觸攝影,但到了04年才真正喜歡上它。他在08至09年第二次季賽奪得冠軍的作品亦同場展出,緣於去年春節在廣東汕頭的民俗活動「賽大豬」裡,拍下了小孩與豬頭相對的趣致情景,最終在以「人物」為主題的季賽裡奪獎。他除了於社內比賽獲獎外,在國際攝影比賽亦贏得獎項,如於07年在日本贏得第七屆國際展能節攝影比賽冠軍,攝影的功力備受讚賞,可見聽障人士雖然聽覺不及常人,但在其他方面能力絕不比一般人遜色。

 由於李業福屬嚴重失聰,所以工作或與其他人溝通聯絡時,多以電郵方式進行。幸好得到同事的體諒,使從事企業事務的他,也可在工作上得到發揮的機會。對於將來的生活,他坦言希望維持現狀,能夠繼續投入這項他所喜愛的業餘活動。

尊重配合有利共融

 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加以發揮,的確令生活更添色彩,而大家別以為聽障人士因為要戴助聽器,就阻礙了他們尋找樂趣。科技的進步雖然使他們的生活比以往有改善,但仍需要社會上各方面的配合,如教育政策以至就業輔導等,方能達到共融的目標。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總幹事黃何潔玉表示,按政府保守估計,聽障人士約佔全港人口的1%,但這並未包括出現聽覺問題的長者,所以實際人數要比這多,情況值得關注。她坦言現時科技進步迅速,方便了聽障人士與別人溝通,助聽器比以往更先進,甚至可以植入人工耳蝸,改善聽力,也可使用3G、短訊、電郵與家人聯絡,比以往用傳真機聯絡方便得多;但即使如此,在生活上同樣會遇到種種的不便。「曾有聽障人士的助聽器引致店舖的防盜器響起,但因為該聽障人士聽不到響號,繼續向外走,令店員以為有人行竊,及後知道那聽障人士的身份和助聽器的緣故,才知是一場誤會。」工作方面,他們要找工作如文職工作也不容易,「以往文員職位如打字員所負責的事項不多,現在的文職工作要兼顧的職責比以往多,令他們較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行動拉近彼此距離

 這次「萬耳長城.聾健共融」展出的作品既有聾影社社員的作品,也有普羅大眾參與「聾健共融全港攝影比賽」的作品,真正體現共融精神,當中包括公開組冠軍朱泰家的作品《你願意幫輕一吧嗎?》,鏡頭捕捉摟著身旁母親的孩子,透出默默的親情。身為雜誌編輯的朱泰家,以往也曾在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做義工,負責刊物等文字工作,也希望為聾健共融出一分力,更有從書本上學習基本手語,以便能夠與聽障人士溝通,「其實無論你是聽障或健聽人士都需要與別人溝通,不用把聾健共融看得太複雜,大家都需要與別人相處,這是很基本的。」

 以藝術融入社會的不單止有攝影作品,正如在早前嘉年華的活動裡,一眾聽障人士透過藝術發揮自身能力,除了有聽障攝影師的作品展覽外,也有舞蹈、跆拳道等多項表演,以及由13,221張耳朵照片組成的「萬耳長城」,重申聾健共融的訊息。在場的不論是健聽還是聽障人士,互相尊重、交流以至欣賞,那又豈止是「你眼望我眼」而已?

後記:融合源於尊重

 聾健共融在這次訪問中完全反映出來,司徒世偉以手語替我跟受訪者溝通,以及背後負責活動的員工的支援,過程中可以看到當中所需要的耐心和尊重。縱使聽力不及常人,但聽障人士透過藝術創作打通隔閡,連繫著同一天空下的你與我。他們的經歷和作品,成為別人的祝福。共融並非不可能,主動踏出第一步比喊口號來得更實際。

相關新聞
聽不到 感受更多 攝影藝術 打通聾健隔膜 (圖)
共融需多方配合 (圖)
助聽器非洪水猛獸 (圖)
延伸連結:
賽大豬 (圖)
你願意幫輕一把嗎? (圖)
打小人 (圖)
萬耳長城 (圖)
歷史與空間•五百羅漢——從沙田萬佛寺說起 (圖)
古典瞬間•再發現唐詩和《老子》 (圖)
文化觀察•新高中改制,怎麼講「五四運動」? (圖)
藝術工作者的自保問題
文貼士•《東華三院檔案資料彙編》新書發佈會暨講座
百家廊•日本便利店 (圖)
生活語絲•上海建迪士尼
隨想國•冒牌暢銷書
海闊天空•美國押後數碼電視廣播
琴台客聚•用錯成語了! (圖)
翠袖乾坤•鄧麗君的「新生」
詩幻留形•《手掌集》浮沉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