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新
在亞洲開展其外交訪問處子秀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已結束日本、印尼和韓國的緊湊行程,抵達此行最後也是最受關注的一站—中國。對中國而言,人們普遍關注的是:希拉里給日韓帶去了確證並鞏固盟友關係的決心,給印尼帶去了奧巴馬的懷舊溫情,特別是對穆斯林世界和東盟的示好姿態,那麼,她會給中國帶來什麼呢?
重彈匯率和人權議題毫無意義
匯率壓力?先不說這個議題首先是財長蓋特納的還是希拉里的,就算她有權力也有興趣談,合時宜嗎?且不說蓋特納上任前的「中國操縱匯率論」遭到中國火力強勁地反擊,連美國學者如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邁克爾.佩蒂斯等,日前都先後在《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知名媒體上撰文支持中國穩定匯率的做法,剛剛召開的G7財長會議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更是引人矚目地紓緩語調,希拉里首次訪華還重彈這個布什時代的老調,豈不是自找沒趣?從2005年中國實行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已近20%,但就在這一進程中,中美貿易失衡的局面不僅絲毫未曾改觀,相反愈演愈烈。現在稍稍有點常識的經濟學家都明白,中美貿易失衡禍根在於美國過度消費、透支未來而非人民幣匯率被低估或「操縱」,解決它也不能靠加速人民幣升值,希拉里就算老調重彈也是白費唇舌。
人權問題?這是中美之間比布什時代更老的「口水」話題。雖然多數到過中國的美國人都知道,中國的人權事業要是全指望美國的壓力,何曾有今天的成就?儘管如此,美國國內自然總少不了愛好這一口的狂熱者,而且他們總能及時在白宮大員們耳邊發聲。如果說出於外交策略和國內政治之需,希拉里談談人權問題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上綱上線甚至喧賓奪主,恐怕仍然是自討沒趣。從目前形勢看,應該沒這個可能。
一句話,壓力不僅於事無補,而且徒傷和氣。其實,對於希拉里的首次訪華,如果要宣示其既繼承前任的正面遺產,又試圖展現其有所變革有所超越的積極姿態,最好還是將匯率、人權等諸多不合時宜也徒勞無功的議題放一放,施壓這一老式板斧也應少耍甚至不耍為妙。
最需要展現理解和耐心
在議題上,倒是《紐約時報》等媒體的建議比較中肯,探討如何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和氣候變暖這兩個重大話題,既能代表兩國關係的當務之急和長遠挑戰,又能展示奧巴馬在選戰中宣揚的所謂「可信的變革」,當然,也更能將希拉里自己鼓吹的所謂「巧實力」(smart power)理念付諸實踐。至於朝核問題、台灣問題、能源問題等,雖然不那麼新鮮奪目,但也是可以並且應該談的。希拉里應該清楚,中國既不歡迎也不懼怕美式大棒,當然也不指望得到美式胡蘿蔔,要的是美國對華的理解和耐心。
希拉里、奧巴馬和美國應該理解,中國不僅是中美貿易失衡的受益者,同樣也是其受害者,早已並將繼續為進行經濟戰略性調整而不懈努力;中國對於粗放型經濟增長帶來的高污染高能耗早就有切膚之痛,已經並將繼續通過產業升級、結構轉型以及節能降耗減排、發展新能源等措施予以變革;中國在人權保護和發展事業上也早已由被動自發而轉為主動自覺了。
希拉里、奧巴馬和美國對華更應有足夠的耐心,中國無論是刺激經濟的四萬億投資計劃,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以減少經濟上出口依賴的努力,還是節能減排推廣發展新能源以應對國內環境壓力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的行動,抑或是諸多關注民生保障人權的經濟社會政策,落實措施和取得成效都需要充分的時間,無法立竿見影,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