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本周三,財爺曾俊華終於發表了他第二份財政預算案。自他上任以來,他那財爺的位置似乎不太好做。去年第一份預算案,面對當時通脹高企、食品和必需品價格不斷上升,市民要的是利民紓困措施。今年這份金融海嘯後的預算案,雖然去年底政府已推出一些救市方案,但市民對預算案仍有期望——就算不派糖,也要有些實質措施去創造就業。可惜,公眾對退稅措施反應冷淡,各大政黨批評預算案僅僅合格,更有民間智庫指財爺的措施是畫餅充飢。
誠然,預算案中有關撥款資助大學畢業生實習、拆招牌創職位、撥款教年青人上網等措施公佈後,財爺即被輿論批評是斷錯症、落錯藥。但筆者暫不評論財爺的預算案措施是否適合現時香港經濟環境需要,而是著眼於他對香港中期經濟展望和政府財政預測的看法,是否太過樂觀。
回望零八年下半年,由於金融海嘯和環球經濟放緩,香港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去年本地生產增長率,由第一季的7.3%跌至第二季的4.3%,再跌至第三季的1.7%。到了金融海嘯出現後的第四季,更是2.5%的負增長。去年全年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只有2.5%。可見,香港經濟對外圍因素極度敏感,而且影響十分直接。更重要的是,這些數字只反映金融海嘯第一波的影響力。如今第二波隨即淹至,範圍更由歐美市場擴散至俄羅斯等新興市場。正如筆者曾在本欄分析,環球經濟未來最少一兩年沒有好日子過。
衰退壓力遠高於預期
不過,筆者見財爺在預算案中預測,今年全年本地生產總值將會有2%-3%的收縮,而中期而言,則估計於2010至2013年的每年平均實質增長有3.5%,而通脹率平均為2%。政府財政方面,他則預計捱過未來三年經營帳目的赤字後,在2012至2013年度將會回復盈餘,並隨後有所增加。
筆者認為,財爺如此推測,未免太樂觀。要知道,今次的金融海嘯與九七金融風暴不同。當年金融風暴影響範圍較窄,主要出現在亞洲市場,而當時歐美經濟活力較強,香港靠著歐美和內地市場,復元能力當然較快。但如今,歐美經濟龍頭重挫、新興市場又被殃及,環球經濟只有中國仍有能力站得住腳。可是,中國也面對不少難題,尤其是要面對數千萬農民工失業,又要「保八」擴大內需穩定經濟;因此,香港經濟實在不可能像上次般,靠內地便恢復。
再說政府財政,從來帳目上反映的都是滯後數字,例如外匯基金投資收入,由於是以六年平均數入帳,因此政府在這方面收入於未來數年將大幅減少。公司利得稅、個人薪俸稅,以至賣地收入都會因經濟放緩而減少。
筆者未知財爺做預測時,有否把以上因素計算在內?否則,財爺何以有信心政府在三年後回復盈餘?本地的經濟又是否那麼快重返正增長水平?筆者憂慮,財爺今回可能是錯估經濟形勢。現在我們尚算有藥可施而不救,之後當香港經濟更水深火熱時,要再救就更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