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教育局以中學被分流為中中和英中所造成的標籤效應為理由,將該二分法撤銷,建議初中班劃分為「英文班」、「彈性班」和「中文班」,以實現分班、分科、分課時推行英語授課。
學界(特別是中文中學)普遍認為,設立「彈性班」會導致更強烈的標籤效應。局長孫明揚日前會晤四百多位中學校長時表示,「彈性班」讓人感到有過多彈性、很亂,局方撤回「彈性班」的稱謂。局長數月之內,一設一銷,變動奇速,是對教育的實際情況了解不足,抑或考慮有欠周詳?總之,出乎爾,反乎爾,難免令人費解。
新措施「換湯不換藥」
不稱「彈性班」,就能減免標籤效應?由於這種班級可實行英語授課,不叫做「彈性班」,人們便乾脆稱之為「英文班」,家長、教師、學生同樣查察學校有多少班級以英語施教,其標籤效應比「彈性班」的更強。由此可見,問題不在於稱謂,而在於政策。若教育局堅持壓縮母語教學、擴展英語授課政策,推動分班、分科、分課時採用英語授課,標籤效應一定會激化。
十年前教統局全面推廣母語教學,由此產生中中和英中的標籤效應,其後效應逐漸淡化,而實行母語教學的學校又大都能提高學生的學科水平,社會人士有目共睹。今天仍然強調標籤效應負面影響者其實是少數學校和部分強烈要求英語授課的家長。只要繼續貫徹母語教學,改善英文科的教學法,可望進一步提高包括英文在內的教育質素,從而進一步減弱標籤效應。實行「微調政策」引起的新標籤效應卻會激化而不能淡化,乃因該政策抑母語教學揚英語授課,勢必使「重英輕中」之風更烈,中文教育更被貶損,標籤效應有增無減則是無可避免的了。
這種新標籤會對辦學造成實質性的巨大影響,為甚麼中中聯會和中學校長會反應這麼強烈,一再表示不能接受分班英語授課的校內分流法。如非此法會造成其辦學的嚴重困難,他們諒也不會反對到底。他們的意見在學界中亦有普遍的代表性,局方應慎重予以考慮。
微調政策和方案醞釀長達一年多,至今仍具很大的爭議性,這說明它有頗大的缺陷。該政策和方案究竟依據甚麼教育原理?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原則,對師生教與學的影響是好是壞,能否達到孫局長提出的「中英兼擅」的目標,這都需要仔細思量。對於這樣的「大手術」,學界宜充分表達意見,現在仍有時間,若在今年五月定案推行後才議論紛紛,那就難有轉圜的餘地。當年教育當局提出「語文基準試」的設想時,教師們鮮有回應,其後拍板實行,大家才提出異議,但為時已晚。這個經驗教訓不要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