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資深評論員
金融危機下對世界格局有何影響,是否可能發生戰爭,是研究國際戰略值得關注的課題。不久前,看到內地有學者認為,美國為了轉嫁危機,可能不惜發動戰爭。到底這種可能性有多大呢?
為了應對經濟困境,美國有可能轉嫁危機。事實上,危機也已經轉嫁了。由次貸觸發的、金融衍生工具泛濫造成的金融危機已由美國擴大到歐洲乃至全世界,也已由虛擬經濟蔓延到實體經濟的領域。除了閉關自守的國家外,幾乎無一國家不受波及。美國還可能繼續用其他方式轉嫁危機,但卻未必要用戰爭的方式。奧巴馬已宣布18個月內自伊拉克撤軍,與其說是準備另一場戰爭,不如說是打算減少財政赤字。
全球化降低爆發世界大戰可能性
過去,實體經濟的危機往往是不斷擴大投資、生產過剩造成的。由於本國市場有限,必須擴大市場。為了掠奪市場、掠奪資源,就可能爆發戰爭。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幾乎沒有任何國家的市場是完全封閉的。這次實體經濟的危機也是以往過度消費、現在因財富消失、購買力不足、市場萎縮造成的。即使打開了市場,過剩的產品也未必推銷得出去,無助於救市。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相互投資的情況非常普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向別人發動戰爭,就等於向自己或盟友發動戰爭,要由自己承受戰爭的部分後果。面對經濟危機,世界各國既然可以採用財政、貨幣等政策來化解,就未必要選擇戰爭這一較差、甚至是最差的選擇。
即使有的國家要作出較差的選擇,也將受到本國因素的制約。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日德的憲法和法律都限制了本國的戰爭權。越南戰爭的教訓,也使美國於1973年作出《戰爭權力決議》(War Power Resolution),明文限制了總統發動戰爭的特權,總統將合眾國武裝力量推入敵對狀態的憲法權力受到國會的限制。除非有類似珍珠港或「九一一」襲擊事件,美國國會似乎不可能讓美國捲入另一場大規模戰爭。
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的誕生也大大減低了爆發世界大戰的風險。美國仍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卻是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美國如以戰爭手段轉嫁危機,則將摧毀其本國的核心價值,而導致其衰亡。何況世界已形成一極多強的格局,加上聯合國的力量,美國也不可能成功。二戰後至今,美國的武庫依然是世界第一,但其戰略仍以不在本國國土打仗和不同時打超過兩場局部戰爭為前提。這個戰略似乎還沒有改變。日前,奧巴馬在國會作振興經濟、美國再次強大的演說,似亦沒有顯露擴張的戰略。
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絕不動搖
基於以上分析,可以推斷在金融危機擴大和蔓延的情況下,戰爭的可能性並沒有增加。胡錦濤主席指出,「科學判斷國內外形勢,歷來是我們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鄧小平也說過,「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社會主義建設),一切團繞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中國之所以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是基於世界和平趨勢的判斷。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今天,仍應當可以作這種判斷。當然,這不等於要放鬆警惕,放棄國防建設。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也要有所防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