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覃卓嘉)浸大一項對青少年互聯網使用及日常行為關係調查發現,學生如果因為沉迷上網而出現負面行為或結果,如遲到、逃學、考試不及格等,他們在實際生活亦會有較多的「反社會」表現,如欺騙父母、恐嚇同學、偷竊試題及財物等,當中男生較女生更為明顯。
浸大教育學系於2006年開始,對本港5間中學509名13至18歲學生,以問卷形式調查他們在互聯網使用與其日常生活行為的關係。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在現實世界中越多擁有「反社會」表現,如欺騙父母、獨斷獨行等,他們在互聯網上表現越負面,如會因為上網而遲到、逃學、考試不及格等,兩者互為影響。
現實與虛擬 行為互影響
負責是次調查的浸大教育系教授馬慶強指,透過統計學量度測試並分析發現,男女生之間數據有明顯差異,即男生的負面行為較女生多。他指,有違規行為如欺騙父母、恐嚇同學、偷竊試題或財物等表現,就算只出現一次,其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都是很深遠的,故建議家長及學校要正確引導學生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