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寫我遊心:斗膽寫泰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4-01]     我要評論

 ■李如志

 泰山名氣太大,太雄偉,太古老。來泰山的人物太顯赫,太權重,來過泰山又寫過詩歌文章的人又太多,我敢寫下這個題目,真是斗膽了。

 九五之尊,五嶽之首,岱宗,泰山乃山中帝王,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是華夏歷史的縮影。

 我離泰山不遠,但首次登泰山卻是很後來的事,這絲毫不影響我對泰山的崇拜和敬重,當一些朋友邀我登泰山時,我極高興極願意。

 記得那是深秋的一個下午,旅行車把我們送到中天門,朋友們比我年輕,怕累又有恐高症,我提議步行登山,他反對,又沒辦法,於是便有了一次非同尋常的跋涉。

 與上廬山不同,和徒步遊黃山也不同,登泰山有獨特感受和韻味。我們拾階而上,松柏夾道,路轉峰迴,溪瀑溝壑,一步一趨,六千多個台階,使人望而生畏。朋友實在挺不住了,要了個竹轎坐了上去,我不妥協,咬著牙堅持著。

 有位作家寫道:「初爬泰山,我就猛一眼看到了泰山的靈魂:活生生的,十分鮮明。」我生性愚頑,不如那位作家的悟性,但泰山給我以感官上的強刺激,我的感受是很深的。也許泰山是有靈魂的,這靈魂很難捕捉,我覺得泰山的靈魂是她的厚重,穩健,牢不可破,不可動搖的堅強。

 太陽落山以後,我終於爬上了南天門,回首望去,一覽眾山小,泰山顯得陡立,穿過天街,上到泰山極頂,下榻「神憩賓館」,真的快要累得昏死過去了。

 我似乎記得散文家楊朔說過:登泰山不看日出,等於一齣好戲沒有戲眼,我絕不能留下這終生的遺憾,住下來守株待兔,但願蒼天垂憐不出現大霧或陰雨天氣,全靠運氣和老天爺作主了。

 為了那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四點半起床,滿天繁星,天幕蔚藍,我們暗自慶幸;泰山頂上極冷,我們租用了軍用大衣,就像臨戰的戰士進入哨位那樣警惕地等待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山上好黑,不時傳來同我們一樣心情遊客的說話聲和咳嗽聲,山風呼嘯,軍大衣抵不住徹骨的寒冷,但由於期盼那一縷陽光,終生未曾經受過的嚴寒變成了一種與眾不同的享受。

 東方漸漸出現魚肚白,瞬間又抹上了幾縷彩霞,眨眼間太陽跳了出來,小如珍珠,卻光芒耀眼,接著珠體神奇般地放大,如海水洗過,潔淨無瑕,一塵不染,此時日出的景象瞬間萬變,稍不留意,就會從你的視野中流逝,後來太陽變了一顆大火珠,噴薄而出,絢麗多彩的霞光把海和天染得一片斑斕,泰山日出的好戲收場了。我帶著無限的滿足和欣慰,怪不得那麼多人對泰山日出情有獨鍾,怪不得那麼多文字寫不盡泰山日出的風情萬種。我敢說,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身感受,任何描繪文字同樣蒼白無力。泰山還是一座歷史博物館,泰山之上,一千八百餘處石刻,五十八塊奇石,三萬餘株古樹名木,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通史。

 單說帝王,從「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秦始皇,到「路轉天門青靄合,峰會日觀白雲浮出」的康熙、乾隆,前後共有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及皇后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明太祖朱元璋共十一位皇帝來泰封禪。這都是真實無疑的歷史事實。據文獻記載:春秋之前,在泰山封禪的有七十二家,《史記封禪書》《管子封禪篇》管仲記載的十二家中的:無懷氏、伏羲氏、神家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夏禹、商湯、周成王等,這些記載雖然矛盾百出,有的難以自圓其說,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泰山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傳說不能作為信史,準確地說,泰山封禪始於秦始皇。秦滅山東六國,自稱始皇帝。為了炫耀他的功績,更為了實現長生不老永為帝王的夢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潼關入河南進入山東的巨野,隨後由南而北到達泰山,開始了大型的封禪活動。按照古人的解釋:在泰山頂上堆土為壇,在壇上祭祀天神,報答天神的功績叫作「封」。再在泰山下小山上掃出一片淨地,在此祭祀地神的功績,叫作「禪」。皇帝自命為天帝之子,是奉天命來統治百姓的,他到泰山封禪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他們的統治。

 泰山也是一座文學寶庫,孔子,司馬相如,曹植,《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唐宋八大家的蘇轍、曾鞏,金朝詩人元好問,思想家顧炎武,信口念來,就有一大串聲名顯赫的文學大師遊泰山,寫過泰山留下傳頌千古的名篇。泰山曾撥動過多少文人的心弦,引起他們的創作衝動。

 我在泰山之巔奔跑,我在觀日台上俯瞰大海,我在林蔭道裡漫步,我在天街上購物,活生生一個人,置身於神仙居住的地方,真有天人合一的感覺。不寫一篇有關泰山的文字,可能會抱憾終身,即便寫出的東西會貽笑大方。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聽書 (2009-04-01) (圖)
寫我遊心:斗膽寫泰山 (2009-04-01)
古典瞬間:唐代的花宴 (2009-04-01)
亦有可聞:明代無錫華氏銅活字印本 (2009-04-01) (圖)
人文世相:花落,春仍在 (2009-04-01) (圖)
歷史與空間:讓泉鏡花來教你寫小說 (2009-03-31) (圖)
古典瞬間:當林黛玉不流淚的時候 (2009-03-31)
人文世相:乾隆談詩 (2009-03-31)
亦有可聞:楚令尹子囊之死 (2009-03-31)
豆棚閒話:關於孔子的黑色幽默 (2009-03-31)
歷史與空間•敦煌與絲綢之路 (2009-03-28) (圖)
古典瞬間•從桂河大橋到鄭王廟 (2009-03-28)
文化觀察•「當代文學六十年」 (2009-03-28) (圖)
文訊•時代周刊報道《中國不高興》 (2009-03-28) (圖)
「人生勁過!」講座&新書發佈 (2009-03-28)
中醫藥書籍再發聲 (2009-03-28) (圖)
東九龍嶄新閱讀空間JP@apm (2009-03-28)
歷史與空間•一年一度話清明 (2009-03-25) (圖)
亦有可聞•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皇家展覽館」 (2009-03-25) (圖)
豆棚閒話•雍正朝的萬蠶同繭 (2009-03-2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