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華堅蘭雪堂銅活字印本《春秋繁露》。
■王東峰
宋代畢昇首創的泥活字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享譽世界。後來又出現用木、錫製成的活字版印刷書籍。至明中葉以前,銅活字印刷比較普遍地得到應用,分佈地區也非常廣泛,無錫、常州、蘇州、南京、杭州等地都使用過銅活字印刷。其中無錫華氏即是當時較有代表性的一家,他們印刷的書籍種類多,且印本精良、印數大,行銷各地,在印刷史和書籍史上都佔有一定的地位。
華氏家族在無錫曾是望族之最,據縣志記載,單明清兩代,無錫華氏就出了37名進士。
無錫華氏用銅活字印書起源於明弘治、正德年間的華燧、華堅等華氏家族。
華燧「少於經史多涉獵,中歲好校閱同異,輒為辨證,手錄成帙。遇老儒先生,即持以質焉。既而為銅字板以繼之,曰:吾能會而通矣,乃名其所為『會通館』」。葉昌熾《藏書紀事》讚譽他:「范銅製出膠泥上,屈鐵縈絲字字分,一日流傳千百本,何人不頌會通君。」
華燧排印的銅活字本,有弘治三年(1490)刊印的《宋諸臣奏議》,弘治五年(1492年)排印的《錦繡萬花谷》;弘治八年(1495年)排印的《容齋隨筆》、《文苑英華辯證纂要》;弘治十一年(1498年)排印的《會通館集九經韻覽》以及《紀纂淵海》、《會通館印正輯補古今合壁事類》前集、後集、續集、補集等。會通館先後排印了約十五種書籍,每部書的版心下方都印有「會通館活字銅版印」八個字。這些活字本在印刷史上顯得特別珍貴,過去外國學者稱宋版書為「中國的搖籃」,其實宋版為木刻,與歐洲金屬活字搖籃本有本質上的不同。中國印本書有此資格者,也只有上述華燧印的8種而已。
與華燧會通館齊名的,是華堅的蘭雪堂銅活字印本。華堅是華燧的侄子。華堅蘭雪堂的銅活字印刷活動,比會通館要晚些,印書的數量也沒有華燧的多。華堅蘭雪堂最早排印的書籍,是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印成的《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和《元氏長慶集》六十卷。又於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印成《蔡中郎文集》十卷,《外傳》一卷,及《藝文類聚》一百卷。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印成《春秋繁露》十七卷。華堅蘭雪堂所印的書,多在目錄後或書本印有圖記,有「錫山芝雪堂華堅允剛活字銅版印行牌子」或「蘭雪堂華堅活字銅版印」篆文印記。華堅所印各書行款很有特色,一行內皆排印兩行,因而又被藏界稱為「蘭雪堂雙行本」。
華燧的叔叔華珵,也曾於弘治十五年(1502)用銅活字排印過陸游的《渭南文集》五十卷和《劍南詩稿》八卷。華珵所排印的書,其字體完全不同於其他畢氏的印本,可見華珵所用的銅活字,完全是他自己刻製的。
此外還有被稱為「華家銅板」而不知係何家所排印者,有《史鑒》、《鹽鐵論》兩書。
到了明天啟、崇禎時期,銅活字印刷因經濟成本太大進入低潮,就很少有傳本面世了。此後,木活字逐步取代了銅活字印書。
活字印刷的古籍在我國古籍總量中所佔比例百不及一,流傳至今的印本僅20餘種,且大部分被收藏在國家圖書館,世人難得一見。無錫華氏的銅活字印本是我國古籍的珍中之珍,歷來為後世藏書家所珍重。1997年,北京海王村拍賣公司舉辦的秋季拍賣會上,華氏蘭雪堂銅活字印本《藝文類聚》殘冊以17600元成交,而在該公司2000年的秋季拍賣會上,數路買家一路殺來,競價之聲你落我起,最終以46200元的高價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