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艾 倫
如果你是抱著觀看《教父》的心態去欣賞本屆國際電影節上的意大利影片《我在娥摩拉的日子》(Gomorrah)的話,你的觀影體驗也許會飽受打擊。儘管該片在2008年一舉拿下了包括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在內的諸多重量級獎項,儘管該片的原著作者至今仍受到黑手黨的追殺,但請做好準備,你要踏進的將是135分鐘冷酷、暴力、無知和絕望的無主之城(Godforsaken)。
「Gomorrah」為目前世界上最活躍的意大利黑手黨組織Camorra的諧音,是記者出身的意大利作家Roberto Saviano在2006年面世的一部紀實文學。拜該書所賜,據說電影幾乎全文照搬,甚至連分場次序都忠實原著。
影片由五組小人物的生活片段拼貼而成,有日用品商店的送貨員、13歲的男孩Tot咅A有剛畢業便被一間廢料處理公司看中的Roberto,還有從事仿製高級訂製成衣的裁縫Pasquale和已屆退休年齡的Don Ciro,以及兩個迷戀黑幫電影Scarface的青春期少年Marco與Ciro。本來五組人物的生活毫無相關,但原來全都無法逃脫黑手黨Camorra的勢力範圍,或成為黑幫鬥爭的犧牲品,或無意間成為罪惡的幫兇,甚至乾脆加入黑幫永劫不復,別無選擇。
電影裡的空間使用,是濃烈壓抑感和無助感的重要來源。帶回廊的貧民窟,迂迴曲折,過道陰暗狹窄,是槍擊、偷窺、販毒的最佳場所;還有空蕩蕩的停車場、廢棄的工地、逼仄陰暗的民居,空間風格的相似令觀者不太容易辨認或分清五組人物的故事。是的,導演擺明不會講一個荷里活式的故事,你永遠都不會等待一個《教父》裡馬龍.白蘭度或者阿爾.柏仙奴式的精神人物出現,甚至剛好相反,影片的黑手黨成員,要麼是少不更事、刻滿紋身的年輕人,要麼是行動遲緩、肚滿肥腸的幫派頭目,而每次命喪黃泉的倒楣蛋可能就是這幫人頭腦一熱的產物。這也正是影片的荒謬所在。
導演Matteo Garrone出了名是手持攝影機的推崇者,此片也毫不例外,但他亦並非炫技派,鏡頭的晃動模擬人的視角,平實而不誇張,彷彿是長在黑手黨組織中的一隻冷眼。
影片大部分由非職業演員出演,也是導演的個人偏好,呈現了那不勒斯在Camorra的蹂躪下苟延殘喘的景況,破碎、無主體以及表現出身份的迷失,無疑是黑幫類型電影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一個新變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