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逆境˙港人˙自強」系列(3)
文:林意生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星期一的專題版訪問了莊陳有及汪明欣兩位失明人士,他們雖然看不到,但比更多健全人士更清楚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在張潤衡(Stanley)身上,仍可看得見昔日創傷留下來的烙印——1996年2月10日八仙嶺山火,不幸有師生傷亡,但也因這場山火,由昔日一位生還者,變成了現在的他,心裡的火正熾熱地燃燒著。26歲的他,在香港以至其他國家,獲邀到學校及其他場合,分享自己的經歷。他現時修讀社工碩士課程,希望畢業後幫助更多人。面對人生逆境,他能夠扭轉,活得多姿多彩,方法就是身體力行。「要主動踏出第一步,自己爭取。」身上的疤痕永不磨滅,但心靈上的創傷日漸淡忘。
很多人都指新一代的香港人捱不了苦,但張潤衡的故事卻告訴我們,再大的苦也能過去,只在乎你自己的決定。
當年山火對張潤衡所造成的傷害實在很大—失去右手五根指頭,皮膚至今仍有燒傷後補救的痕跡,可想而知當日所受的痛苦有多大。身處這種困境,並不容易面對,張潤衡更直言曾想過自殺。「昏迷了3個月後,慢慢恢復意識,醒過來時真的曾想過自殺,但『幸好』身體不能移動。到可以走動時,我的思想改變了,想盡自己力量去做點事。」就是為了想「做點事」,使他開始轉變。
以行動建立信心
逆境並非一時半刻,可以長達逾年。當年那場大山火所帶來的痛楚,其實在張潤衡的身上延續了一段頗長的日子。「過了一段日子,我洗傷口時仍覺得很痛,可說是一種磨練,而這磨練的經歷使我在學業上,憑著這『襟捱』的心理質素,而逐漸取得好成績。由昔日的Band 5學生,最終也能成為碩士生。」
能夠走動後,張潤衡慢慢投入以往喜愛的足球,甚至報名參加比賽,儘管當時老師和父母都很緊張,但他沒有放棄。由於當時他能做得到,他的信心就這樣開始逐步提升。「信心是累積建立的,從踢足球、行山,到後來到英國遊學,以及到美國留學都是這樣。」
能夠在重傷之下,堅持下去,張潤衡坦言除了是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幫助,最重要的是背後有著宗教信仰的支持。「信仰對我幫助很大,9歲開始信基督教,受傷那刻,我求主救我。現在回頭再看,最重要的不是救了我的身體,而是心靈,在我的生命中安放一些人支持我,令我對人生有盼望。信是主觀的,你信就有,但還要你主動踏出第一步,自己爭取。」張潤衡亦以行動去配合,嘗試作出改變,把自己的經歷與別人分享,鼓勵他們。
成功非朝夕之事
張潤衡的經歷正好說明身處逆境時,仍要堅持,對自己抱有信心。「在我小時候,很多街坊都說我不行,當我升中派位時被派入『飛仔學校』,他們就有更多批評。我受傷時,他們更覺得我又可憐,又無用。但意想不到的是,到了現在,那些曾批評我的人見到我的父母時,卻改口稱讚我。我覺得『無野係無可能』,你盡力去做,做不到也『心甘命抵』。不必強求要做到最好,但也不要輕言放棄自己。」
面對困難險境,他說自己的心得就是以平常心看待,「每人都會遇到逆境,甚至每天都遇到林林總總的困難,不要把它無限放大,以平常心面對,想著要跨過去。跨得過,生活的開心隨之而來。」
然後,在這種心情下想想解決方法。「我心裡只想著:『可以做到甚麼』。於是乎一步一步取得成功,我在發生山火之前,沒想過直至今天有機會獲得那麼多獎項,沒想過自己可以入讀夢寐以求的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社工碩士課程,現在更成為催眠治療師、抗逆講員(motivational speaker)、作家,地球之友的大使,這些是我之前想都沒想過。」
不過,張潤衡強調這一切不是突然而來,而轉變也不是在一刻發生。「不是一場大火令我立即改變,而是需要時間磨練,慢慢轉變,正如我當初在台上分享經歷時,需要拿著稿子讀,腳還抖著,現在已有很大改變,自己演講時也比以前有信心得多。」
海嘯下知足自信
處於經濟困局,不少股民都受影響,張潤衡認為難關總會渡過。「金融海嘯下,對某些人無疑是損失很重,但錢財始終是身外物,相信自己能『搵得番』,正如股市有跌也有升。與世界上的貧困國家相比,我們有書讀、有屋住,已是好得多了。」凡事看開點和樂觀的態度也許就是渡過艱難厄運的最佳方法,知足常樂是好事,但他補充:「做人要知足,但同時亦不能沒有目標、對自己無要求。」
信心,就是憑著信心,張潤衡出書,甚至出碟唱歌鼓勵別人,這些都是源於相信自己,然後嘗試、爭取。要做到自強,張潤衡的經歷證明了信念固然重要,但還要以行動實踐才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