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雲
現在特區政府發行債券,每年的數量是一百億元到兩百億元,即等於香港GDP的0.5-1%。這個規模實在微不足道,按照西方國家的財政赤字比例,大約為本國GDP3%。所以,香港每年發行的債券規模應可達到六百億元的水平。
特區政府發行債券其實是向公眾借錢,然後放入外匯基金進行運作,規避了財政赤字的問題。當前,國際大約每五年就發生一次金融危機,危機周期頻密了。財政預算應該有「以豐補欠」的功能,增加財政儲備應付頻繁經濟危機的挑戰。
金融海嘯之後,全世界國家都發債,越發越多。原因是全世界都面對明顯的通貨膨脹。發行債券有減低財儲資產損失的重要作用。先把錢弄到手,變成了實物資產,將來這些資產就可以隨著通貨膨脹而增值,這是非常前瞻性的財務安排。因此,香港發債應列入非經常營運項目,進行基建,一可提升競爭力,二可以大幅度升值,避免高通脹的損失。特區政府應該改變「政府負債是一件壞事」的觀點。政府負債、增加資產、經營升值是一件好事。香港要落實珠江三角洲發展綱要,首要解決在交通方面銜接珠江三角洲的問題;曾蔭權提出發展六個產業也在在需錢。基建搞起來之後,土地自然升值。所以,有關計劃應該以淡馬錫上市公司的方式營運。將來股票可以上市套現,變成財富。
中國近三十年來,國力不斷上升,秘訣在於不斷增加國債發行,用於增加外匯儲備,引進技術和先進設備,並增加基本建設,擴充經濟實力,然後分期把國營資產變為上市公司股票套現,償還國債。這一種發債增值、盤活資金周轉的方式,值得香港學習。「小政府大市場」的理財哲學已不能適應急劇轉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