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武 時事評論員
今年預算案爭議最大的是何以政府要在年中才檢討救市措施,很多議員認為救人如救火,如果待至年中,可能不少企業撐不下去,失業率勢將大幅飆升,屆時再出招便悔之已晚。不過,政府卻是另有考慮,因為政府決策時需要大量數據,最新經濟數據收集需時,加上要評估最新經濟環境,年中出招比較恰當。
事實證明,政府這種分階段出招是正確的,因為沒有人能預料甲型流感突然爆發,更在短時間內席捲全球,如果政府在預算案中就加碼出招,現在就不能因應最新形勢,擬定對策。雖然現時對於流感對經濟的影響,仍然眾說紛紜,最悲觀如世界銀行在08年預測,一場大範圍爆發流感將造成3萬億美元的損失,並使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下降近5%;樂觀的則認為流感對影響只屬暫時性,但不論如何,以香港外向型經濟的特點,經濟受到疫情衝擊是不可避免的,更重要的是港人對疫症心有餘悸,當年沙士時的慘況以及對經濟的摧殘仍歷歷在目,港人自然傾向減少消費,積穀防飢,對消費市道是一個巨大打擊。為此,政府年中救市加碼應有三個方向,一是紓解市民及企業壓力;二是提振市民信心;三是著眼長遠發展。
救市加碼的三個方向
要紓解市民壓力最直接方法是加大各項寬免措施,如稅項寬免、差餉等。但對收入捉襟見肘的基層工友而言,提供短期資助或貸款以濟一時之急更為實際。當然,長遠而言,政府應研究設立失業保障制度,向市民提供暫時性的生活保障並協助他們重返勞工市場。其實大部分先進國家已有類似制度,現時綜援無所不包的性質,不符成本效益,又不能針對不同階層人士,早應修改,目前肯定是一個檢討的好時機。此外,甲型流感對內需等消費行業衝擊極大,企業的資金壓力加劇,政府需要推出進一步支援企業措施,加大信貸保證金額,減輕企業資金壓力。
要提振市民信心,政府應加快大型項目的上馬日期。大型項目攸關經濟信心,早前漁人碼頭計劃推倒重來,令人洩氣,政府應了解在非常時期,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要港人有信心,政府必須提出長遠發展的願景,讓港人看到希望,從過去經驗可見,大型基建往往可發揮凝聚信心與希望的作用,如衛奕信時期的玫瑰園計劃。所以政府應加快各項大型項目。政府常說立法會審議過長,影響項目進展,但現時立法會議員亦巴不得盡快見到進展,政府不應再以此推托,早日行動。
至於著眼長遠方面,更是關係香港長遠競爭力,溫家寶總理早前多次提點本港要著眼長遠,發揮優勢,否則將會「不進則退」,本港雖然身處經濟低谷,但亦帶來改革的機遇。金融海嘯暴露了「披露為主」、「一業兩管」等監管模式的不足,政府應全面檢討,迎接未來人民幣業務的機遇。同時,現時經濟不景,息口及成本較低,為發展新產業帶來優勢,政府應切實推動優勢產業,完善產業結構。凡此種種,都是政府必須全面研究落實的措施。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現在政府不埋頭苦幹,規劃長遠,香港只會繼續重蹈過去經濟大起大落的循環,政府應理解中央及市民的期望,展現出領導香港的能力及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