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孫德禮外表平和,其實很有主見。他第一個種茶,第一個成為茶莊莊主。 攝影:張文斌
本報駐貴州記者張俊鳳岡報道
57歲的孫德禮看起來略有倦容。一撥又一撥人來到這裡,接待,成了孫德禮目前的工作內容之一。
從造林、種茶開始,孫德禮和鄉親們一路走來,如今他所在的田壩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西部茶海「核心的核心」;而且,當接待成為工作,意味著孫德禮的家鄉,產業形態悄然升級—林中有茶、茶中有林這樣一個再自然不過的種植模式,不經意間直接促成了田壩村茶海之旅的大幕輕啟。
茶海之心第一人
孫德禮16歲起學做生意,並逐漸在平和的外表下,養成凡事有主見的個性。至1984年,孫德禮積攢下了3000元錢。就是這筆錢,成了孫德禮後來承包荒山造林、種茶的「第一桶金」。
孫德禮如今已擁有荒山造林2800多畝,茶園2100多畝。或許,早年他有所不知的是,由他引領的造林種茶實踐,正好與其所屬遵義市稍後推行的「六個百萬畝工程」不謀而合,殊途同歸。
從2001年前後起,遵義在全市範圍內確定55個重點鄉鎮發展茶葉種植,目的是最終形成100萬畝茶園,造就西部茶海。55個重點鄉鎮不是平均著力,其中,43個為邊緣鄉鎮,9個為中心鄉鎮,鳳岡縣永安鎮和湄潭縣兩個鄉鎮,則被確定核心鄉鎮,優先發展。
在同一起跑線上,田壩村跑得最快最遠,包括孫德禮的茶園在內,目前全村茶園已超過2萬畝。而其所屬永安鎮,則超過了3.2萬畝。就其規模、品質而論,永安已遠遠超過當年同時被列為「核心」的另外兩個鄉鎮,成了名符其實的西部茶海之心—即「核心的核心」。
孫德禮,就是茶海之心第一人。
林茶間作成「有機」
「當年我靠著僅有的3000元錢,開始在承包的荒山上造林。我發動全家老小、僱人幫忙上山種樹。後來省林科院知道我的事情後,派出技術人員為我進行技術指導,一方面把樹種改為品種優良的速生林;另一方面,開始在林下套種短、中期作物『長短結合、以短養長』。茶就成了當時林下間作的品種之一,只是沒想到一種就種上了癮,一種就種到了2000多畝」。
孫德禮同樣沒想到的是,林茶間作這樣一個「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權宜之計,竟然成為後來名揚海內外的鳳岡有機茶的先決條件之一。業界的研究表明,茶為半喜陰作物,最怕陽光直射,尤喜散射光。在林間種茶,正好符合茶葉的生長習性。加之,周邊無任何工業項目,老天似乎特別厚愛鳳岡,像田壩村這樣的地方,經科學檢測,土壤富含對人體有益的鋅和硒,但沒有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在這樣的地方種茶,而且是在林間種茶,就能種出好茶」。孫德禮顯然已經很在行了。
在專家的指導下,孫德禮他們的茶園一律施用農家肥,絕對禁止使用尿素等化肥,並用生物殺蟲燈取代農藥殺蟲。採收時,一律使用竹籃、背兜,絕對禁止與塑料製品接觸等等,嚴格得近乎苛刻。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2003年,包括孫德禮茶園在內,鳳岡縣有2847畝茶園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符合國家有機產品生產基地標準,予以頒證確認;當年9月,經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評審,鳳岡榮獲「中國鋅硒有機茶之鄉」稱號。
孫德禮,成了鳳岡有機茶業第一人。
茶莊莊主孫德禮
孫德禮的家業越來越大。去年,銷售茶葉20多萬斤,名優茶佔70%,銷售收入達1800萬元,利潤200多萬元;他辦起了茶業加工廠,投資400萬元新建廠房擴大生產,並讓已經成家的3個女兒,分別在貴陽、遵義開設茶葉專賣店。
和當年林茶間作一樣自然而然的是,孫德禮在完成他的原始積累後,先後投入200多萬元,在茶區修建了近10公里的林間道路,目前已有8公里左右用石頭鑲邊、用水泥磚鋪設「硬化」;在林區開挖了人工湖、塑有茶聖陸羽造像的林間文化廣場、在仙人嶺修建了供遊客欣賞風景的觀景台。在這些基礎設施基本就緒之後,孫德禮又投入100多萬元,在村裡蓋起了幾棟頗有當地黔北民居特色的房子,開始在茶海中心打造佔地3500 平方米的「茶莊莊園」。
孫德禮率先做起了茶莊莊主。他的想法很簡單,在城市呆得心煩氣躁的人,一定更喜歡在他的茶莊莊園住上三天兩天。
孫德禮的想法得到了事實的支持。他透露,開業一個多月以來,目前他的「茶莊莊園」僅餐飲一項,每天就有五、六千元。下一步,還將把客房業務搞起來。孫德禮相信,他的目標是把茶園、莊園有機接合,做成一個集生產、文化、旅遊、娛樂、吃、住、行為一體的現代化「大茶莊莊園」。
鳳岡縣縣長廖海泉表示,鳳岡致力把茶區變遊區,把茶園變遊園。據了解,類似孫德禮莊園的茶莊,目前已有10餘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