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資深評論員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是國際和區域航空中心,還是國際航運中心。世界上具有上述中心的城市實在不多,不少城市還羨慕香港具有這種地位。在金融危機發生前,有些人還以為香港可以這樣繼續發展下去,甚至可以養活一千萬人口。但是,現在有這種想法的人已經不多了。
當下政府和商界正在尋找救弊的機遇,各種各樣的意見被提出來,有建新區者,有變事業為產業者,有製造就業者,有紓緩民困者,林林總總,不下十數種。但沒有任何一種是專門針對香港老大難的結構性問題,數十劑靈丹妙藥相加,人們還是看不到香港的療效和出路。
金融海嘯暴露本港危機
為甚麼呢?原因大概是:一、在金融危機中,最值得吹噓的香港金融業損失嚴重,要由政府提供存款擔保來穩定人心。受國際市場萎縮的影響,香港的外貿航運業縮減了四分之一。對香港主要產業受挫,政府尚無良策。正當香港走下坡路,鄰近地區正在崛起。在金融風暴過後,恐亦難恢復昔日的光輝,但新興產業卻未必興起。即使可以發展,在GDP比重也還不夠大。
二、香港產業失調嚴重。經濟學家將產業分為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製造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三類,其比重雖有不同,但不可或缺,不能偏廢。香港服務業相當發達,服務業比重佔GDP比重較大本是社會興旺富裕的標誌。可惜香港發達過頭,2007年服務業佔GDP已經是92.3%,其他兩類產業相加只有7.7%。積重難返,過猶不及。這種經濟體能否長期可持續發展,世界上似亦無先例可援。
三、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比較優勢的出現,香港勞務密集型的行業日漸式微。而GDP產值較高的行業,容納不下相同的就業比例。例如金融、保險、地產服務佔GDP29.1%,但只能容納15.6%的就業人口。香港服務業佔GDP92.3%,只能容納86.7%的就業人口。這種比例反差,還日趨嚴重。香港無法恢復「亞洲四小龍」起飛時乃至八、九十年代經濟轉型時曾經有過的充分就業的時代。
四、香港雖無絕對貧窮(日靠1-2美元維生)問題,但相對貧窮(貧富懸殊)卻非常嚴重,似乎也越來越嚴重。其標誌是:(一)收入不到家庭收入中位數50%家庭超過六分之一,並有增加的勢頭。(二)香港較低工資人群與較高工資人群的工資差距不斷擴大。(三)香港在職貧窮問題嚴重,工作機會越來越少,低工資人群的工資指數還比十幾年前低,這說明他們不但未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其生活質量還在下降。(四)香港衡量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高達0.533,與非洲、拉美等社會動盪不安地區的相應系數相近。(五)香港中產人口有下降趨勢,人口結構從梭子型趨向金字塔型。
五、經濟繁榮時,政府財政收支相抵,略有盈餘;經濟不景時,收不抵支,要靠儲備度日,開支還要比景氣時多(如福利和基建開支)。如不景時間較長,一旦儲備耗盡,政府將大難臨頭。現在公務員編制還在擴大,經營開支還在增加。如何開源節流,政府亦無良策。
上述五點都能夠改善,香港才能擺脫目前經濟的困境,否則只能祈禱金融、經濟危機早日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