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儘管我對眼前《青年願景—對香港的六個期盼》的若干觀點有所保留,但是,作為香港青年,他們身上和文字中所洋溢的那種對香港的深情卻令我欽佩。香港未來屬於青年。這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更移的客觀規律。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為香港青年展現的主人翁精神感奮,他們的活力讓我們看到香港未來是大有希望的。
The Roundtable Network-The Social Science Network in Hong Kong(「圓桌香港社會科學網路」)發起聯署聲明《青年願景—對香港的六個期盼》,於2009年5月6日面世。
聲明一開始稱:「我們是一群來自研究及學術界、文化藝術界、傳媒界、非政府組織的青年公民社會成員。我們這一代香港人,儘管沒有經歷戰火洗禮,卻在成長中見證著香港多個轉捩點。即使身份認同一變再變,對我們而言,香港依然不應是借來的地方,香港人也不應活在借來的時間。香港,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家。」
2007年7、8月,一群香港青年反對清拆皇后碼頭時所標榜的也是香港——「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主人翁精神,是出生於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香港青年的普遍特徵。
表現出青年人的主人翁精神
儘管我對兩年多前反對清拆皇后碼頭的青年的基本主張不敢苟同,對眼前《青年願景——對香港的六個期盼》的若干觀點有所保留,但是,作為香港青年,他們身上和文字中所洋溢的那種對香港的深情卻令我欽佩。
說得好——幾十年來,「即使身份認同一變再變,對我們而言,香港依然不應是借來的地方,香港人也不應活在借來的時間。香港,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家。」
請注意,「依然不應是借來的地方」暗示:即使在被視為是「借來的地方」的「殖民管治」時期,他們都不以為香港是「借來的地方」;「不應活在借來的時間」暗示:那種以為2047年是「大限」的觀點是錯的。
香港青年之所以普遍對香港有牢固的「家」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當時年幼,使他們受香港由英國「殖民管治」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過渡的影響淺。
然而,他們成長在香港政治轉變深化、經濟轉型困頓的歲月。年輕人的敏銳,使他們能感悟「一國兩制」史無前例的偉大實踐需要思想理論的創新和變革。《青年願景——對香港的六個期盼》的聯署者痛感「對社會科學和實踐研究的輕視」;他們對香港的第一個「冀盼」是「知性的而非官僚的」,疾呼「任何社會與公共政策,均應以嚴謹的研究作基礎,並以社科的謹慎態度將之納入公共行政體系之中」。經濟轉型陷入困局嚴重限制青年向上奮進的路,他們對香港的第二個「冀盼」是「流動的而非停滯的」,疾呼「香港需要更健康的勞動市場和流動階梯,社會制度需要新的想像和更彈性的發揮空間,讓有新思維和創造力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理念,自由創造自己和香港的未來。」
香港未來屬於青年。這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更移的客觀規律。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為香港青年展現的主人翁精神感奮,他們的活力讓我們看到香港未來是大有希望的;亦因此,願意提出若干意見以供他們參考。
認識熱愛國家 評估核心價值
第一,香港社會當前不僅「缺乏對世界的認識和關懷」,而且缺乏對國家應有的認識和熱愛。過去約12年,「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在香港先是不為許多人所認同,後是在具體實踐上依然把處理香港與國家、香港與世界(主要是西方世界)關係之重心向西方世界傾斜。但諷刺的是,向西方世界傾斜卻不了解西方世界與中國關係在演變;「一本通書讀到老」,憑九七前舊知識、舊經驗辦事。
第二,香港與國家、國家與世界、香港與世界的關係都經歷深刻而重大演變。全面評估香港傳統核心價值,與時俱進地去蕪存菁、充實完善,是當前和今後相當一段時間香港社會的一個核心課題和一項重大使命。對此,香港青年擔當最重要責任,必須以嚴謹的實事求是科學態度來發揮創造力;流於一般觀念的浮面或執著於某一類觀念,都不可能取得有利於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思想和理論突破。
The Roundtable Network-The Social Science Network in Hong Kong(「圓桌香港社會科學網路」)選擇其成立4周年之際發起《青年願景——對香港的六個期盼》聯署聲明,固然有其特殊寄寓。此聯署聲明適逢五四運動90周年,則又表達香港青年對國家民族的關懷。
同時,如該聲明所言「近年來,香港瀰漫著揮之不去的鬱悶—經濟的低潮、政策的折騰、狹隘的視野,以及對社會科學和實踐研究的輕視,使香港的優勢和自主性越見薄弱迷失」,必須變革,「否則十年後的香港,只會淪為一個無根的社會,和一個毫無特色的夕陽城市。」香港社會應重視青年警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