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發展教育產業天經地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12]     我要評論

曾淵滄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

 最近,特區政府決定推動教育產業,但是,一提起「產業」這個名詞,不少教育家就覺得不安、不自由。他們總是認為,教育是一種偉大的使命,以「產業」來相稱,太銅臭了。於是特區政府也很快地改變稱法,最新的提法是發展教育「樞紐」而不是教育「產業」。

 但是,我還是覺得,稱教育為「產業」並沒有什麼不對。我們可以同時為了下一代,為了發展知識而投資教育,也可以為了賺錢,發展經濟而搞教育產業。想當年,孔夫子授徒應該也不是免費的。如果是免費,孔夫子靠什麼維生?如果我們一直避諱「教育產業」這個名詞,我們就永遠只會做資助教育的偉大使命,而不可能以教育工作來發展經濟。

以推動教育發展經濟並無不妥

 教育產業實際上就是出售知識,出口知識,賺錢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什麼銅臭了。銅臭,出口知識做得好,賺了外籍學生的錢,就可以用來津貼本地學生,降低他們的學費。何樂而不為?英國如此做,澳洲如此做,都做得很成功。英國與澳洲不是所有的大學都發展教育產業出口教育、出口知識,那些自認是世界第一流的大學並沒有如何做。不過,絕大部分的英國與澳洲大學的本地生與外籍生所交的學費是不一樣的,而且差別很大,達數倍之多。這說明了這些大學就是利用外籍學生來津貼本地學生,而外籍學生中,以中國人與印度人佔最多數。香港的大學肯定有條件吸引內地學生與印度學生,問題只是大學願不願意如此做,如此做對大學又有什麼好處?還有,單靠目前的大學是否有足夠的學額吸收外籍學生?要發展教育產業,當前之急是大量增加大學的數量,特區政府是不可能再大大增加資源來資助新增的大學。因此,新增的大學必須是以私立大學為主。可是,目前香港的大學是一家一家的獨立立法,這個立法的過程是非常長的,遠遠趕不上要辦教育產業的需要。目前非大學要辦學位課程的批核過程也是非常繁複的,這個審批系統仍然停留在當年港英精英教育時代。

 目前,香港有多家辦副學士課程的教育機構。實際上,只要讓這些教育機構全部正名為大學,為私立大學,所有的副學士課程變成學士課程,教育產業就可以辦起來了,要辦教育產業,主力得靠私立大學,因為目前受資助的大學經費都很充足,大學經費充足,爭排名肯定比賺錢更重要。因此目前受資助的大學不會有很大的興趣搞教育產業。

 辦教育產業,大學生數目大躍進,太多了怎麼辦?我認為一點問題也沒有,因為市場會分清楚優質大學生與一般大學生的分別。

相關新聞
香港未來屬於青年 (2009-05-12)
上海新浦東發展給香港的啟示 (2009-05-12)
發展教育產業天經地義 (2009-05-12)
員工良莠並非關鍵 (2009-05-12)
為了希望和未來的紀念 (2009-05-12)
「台獨」春夢應要醒了 (2009-05-12)
開拓新增長點 提升競爭能力 (2009-05-11)
牢記血的教訓 官僚陋習須改 (2009-05-11)
中央對港的後盾作用不變 (2009-05-11)
評江丙坤辭職事件 (2009-05-11)
深港機場合作也不易 (2009-05-11)
北約進逼 俄羅斯抗壓 (2009-05-11)
「五一二」留下了什麼? (2009-05-09)
謀劃長遠 政府應有新思維 (2009-05-09)
國史教育應列為必修科 (2009-05-09)
保就業要繼續出招 (2009-05-09)
我們有更好的選擇 (2009-05-09)
發行債券應有新思維 (2009-05-09)
勞永樂馬後炮 (2009-05-09)
腳踏實地培育新經濟 (2009-05-0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