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紀蘇
■蕭 坦(自由評論人)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是今天中國吸引人之處。一件新聞發生在香港台灣只是新聞而已,發生在中國大陸就很有可能成為「現象」。新聞和現象的區別是:新聞是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你看看就過了;現象你能參與。置身其中可能痛心疾首,可能憂心忡忡,也可能覺得生活日新益新,總之絕對不悶。
今年才過去一半,中國大陸發生的「現象」已經不少。在文化娛樂圈就有余秋雨的「捐款門」,電視劇本的「諜戰」熱,還有《中國不高興》這本在我看來純屬不負責任的空談之作引起的臭罵和擁護之爭。
其實香港人對大陸發生什麼其實沒什麼興趣。但硬要把大陸發生的現象塞給香港人,香港人也無所謂要不要,反正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一潭死水,偶爾熱鬧一下也沒什麼不好。
這次,塞給香港人的是中國大陸的《中國不高興》。
下個月香港要舉辦第二十屆書展。因為是二十周年所以今年的活動特別熱鬧。星期三香港貿發局在中央圖書館辦了一個文化沙龍,提前向媒體吹風。
歷年書展重頭戲之一的「名作家講座系列」由《亞洲週刊》和貿易發展局合辦,請什麼人來講座有講究,通常都是當年書的銷量特別好或是拿了什麼文學獎的作家。今年因為是二十周年,請的作家特別多,另外今年書展的主題是「多元與創意」,所以這些「作家」的品流比較「多元」,連《中國不高興》的作者王小東、宋強、黃紀蘇也請來了。
《中國不高興》這本「書」從政商界、文化界到美國人、日本人、香港人,把所有人都罵了一遍,還覺得自己幾個人就把中國給代表了。連錢鍾書這樣安安靜靜過自己日子的人也被罵:「錢鍾書寫了《圍城》、《管錐篇》、《談藝錄》,那算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
偏偏很多人就是三天不挨罵就難受,這本書在大陸的銷量聽說好得不得了。現在作者被請來香港書展講座,很想知道到時候香港聽眾的反應怎麼樣。
這本書裡把香港罵成「管家文化」:
「為什麼叫管家學術呢?我們知道香港教授工資非常高,在世界上應該屬於數一數二的高工資,比美國教授工資高多了。我認為這是英國殖民的結果——英國深諳殖民之道,他們大概非常清楚,中國人非常敬重讀書人,連寫字的紙老百姓都會給你收起來,送到文廟去燒掉,所以把知識分子高薪養着,是深得民心的。但是有一條,你是奴僕,你有自己獨立思想是不行的,我養着你,讓你穿光鮮的衣服可以,但是不能想事。想事得英國人自己來,這個是主子幹的活。主子想完了告訴你,你翻譯成中國人能聽懂的話。可實際上他們連翻譯都沒做好,中國人聽不懂。……大陸跟着香港的路子走,有對西方盲目崇拜的原因,也有中國制度本身的原因。它跟英國殖民者的想法差不多,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悲劇。英國殖民者跟你不是一個民族,但是中國官員們跟我們本來是一個民族的人,實在不應該把大陸學術也搞成『管家學術』了。香港『管家學術』本來是最糟糕的一種學術,現在大陸都學了這個。高校老師寫的論文,99%全都是廢話,什麼意思都沒有,生造了一堆不沾邊的概念,然後把這些概念這麼擺那麼擺,繞來繞去,排列組合,就算是『論文』了。」
香港的大學毛病多了,偏偏就是學術品格比大陸大學的有尊嚴。現在反而被說成是大陸大學論文質量低下的「罪魁禍首」,真是扯淡!
現場有記者問《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為什麼要把這幾個人請來講座?
邱立本說,香港是個言論自由的地方,不管他們在書裡怎麼說的,我們不會以「政治正確」的標準來選擇讓不讓他們講。而且,讓他們來和香港讀者交流,來香港看一看,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
他們那樣不分青紅皂白地罵香港,怕不怕和香港讀者起衝突?邱立本笑起來說:「那就打一架,不打不相識。」
不過我相信打不起來,因為那些喜歡關起門來罵街的人,一旦離開自己的地盤,十有八九就是另一副討好的腔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