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不改革就沒有出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7-06]     我要評論

——讀剻轍《崩潰邊緣》

柳頤衡

 剻轍的新書《崩潰邊緣》,是貼近現實、貼近時代,緊扣改革開放和民族復興脈搏的佳作。深刻的危機意識和縝密的改革思維,是貫穿該書的一條主線。作者融會貫通中西學術思維特點,論析問題,具有「中國心」和「普世腦」,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該書收錄的133篇文章,都不是長篇大論,但其內涵和深度都屬上乘,能令讀者開卷有益。

 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在會見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委員斯特凡.科羅舍茨一行時闡述了我國改革的由來、過程和目的,他強調,我是主張改革的,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中國改革開放過去30餘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運用策略和實施政策的適應性。舊問題剛解決,新問題又來,世界在變,中國國情也在變。「摸茈衈Y過河」這句話,反映了中國在轉型期所採取的實用主義精神。但長期沿用這種策略,也導致思維上的偏差,短期目標往往代替長期目標,單一指標往往代替綜合指標,工具理性往往代替價值理性。

貼近時代脈搏的學人

 今天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水深浪闊雖好行舟,但也難免有驚濤駭浪,危機四伏。伴隨荍麰眸}放向縱深發展,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凸顯。今天的中國,不改革就沒有出路的挑戰更加凸顯。中國需要有真正貼近時代脈搏的學人,對中國的矛盾、問題和危機進行學術梳理,提出前瞻性的建議,推動中國新一輪的革故鼎新,再次化危為機,完成另一個30年周期的歷史使命。

 剻轍的新書《崩潰邊緣》,就是貼近現實、貼近時代,緊扣改革開放和民族復興脈搏的佳作。該書收錄作者133篇文章,分上下兩卷,其中許多文章曾在香港《文匯報》首次發表。該書上卷聚焦中國改革開放、國計民生和治理整頓,下卷立足港澳與台海,囊括寰球風雲。閱《崩潰邊緣》後,感覺該書有三個鮮明的特點。

需要更強烈的憂患意識

 首先,作者充滿憂患意識、危機意識。19世紀末以來,中國實際上靠憂患圖存、憂患救亡、憂患立國、憂患崛起。正如梁啟超所言:「必有憂國之心,然後可以言變法;必知國之危亡,然後可以言變法。」憂患意識促進民族覺醒,民族覺醒化作變革社會的推動力,直接觸發了中國近代以來的一系列救亡圖存運動和變革運動。改革開放30餘年的中國,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貧富懸殊、城鄉差距拉大;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同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發展滯後;粗放式生產導致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安全事故頻發;一些領域腐敗現象仍然易發多發,等等。《崩潰邊緣》的書名似乎聳人聽聞,但作者的真正用意是在崩潰邊緣崛起。30餘年前在「文革」廢墟上發軔的改革開放,為中華民族帶來鳳凰涅槃的新生。30餘年後如何突破改革開放的瓶頸,在危機四伏中開拓出一條新路,為中國的崛起全面掃除心障、智障和種種艱難險阻,需要更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更前瞻的改革思維。深刻的危機意識和縝密的改革思維,是貫穿該書的一條主線。

時評與專論的結合

 第二,該書收錄的文章,很多是時評與專論的結合。時評的長處是敏捷精悍,具有前沿性和新穎性,短處是就事論事,淺薄易過時。專論的長處是宏贍博思,具有學術性和深入性,短處是穿靴戴帽,蔓衍堆砌。剻轍的文章,具備時評與專論的長處,避免了短處。這種篇制需要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思維觸覺。維特根斯坦說,「哲學的一整片雲凝結成了語法的一滴水」,這雖是典型的「語言哲學」話語,而剻轍的文章刪繁就簡,善於把複雜的問題濃縮為一滴水,又從一滴水中透視大千世界,稱得上是「大學者寫小文章」的「一滴水」境界。別以為小文章容易寫,最難之處在於它要求深入和淺出。剻轍兩三千字的文章,往往是數十萬字著作的凝煉,是學術造詣和嚴謹學風的體現。小文章對學者的文筆、學養、人品都提出了很高要求。該書收錄的133篇文章,都不是長篇大論,但其內涵和深度都屬上乘,能令讀者開卷有益。

融匯中西學術思維特點

 第三,該書還立足港澳與台海,放眼世界風雲。港澳與台海問題,乃至中美關係和一系列重要國際問題,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部分人是從概念到概念,把問題裝進現成的僵化理論或簡單概念框架,令人始終有喃喃自語和隔靴搔癢之感。而港澳台一些學者,則又囿於重直覺了悟和實用分析,輕思辨抽離和理論構建。剻轍曾在美國和澳洲做過多年的訪問學者,現任中國智業發展戰略委員會副主任,港澳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塑造未來》主編、特約研究員,百家戰略智庫理事。著有《世紀之交的求索》、《中國崛起與挑戰》、《危機下的中國》及長篇小說《商界恩怨》、《角逐》、《囫圇在愛河》等,主編《中國經濟大辭典》、《中國市場經濟建設全書》等。他是國內著名的青年學者,但寫文章沒有國內一些學者隔靴搔癢和水分太多的毛病,也沒有港澳台一些學者「重經驗,輕理論」的實用型學術局限,他融會貫通中西學術思維特點,論析問題,具有「中國心」和「普世腦」,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如王國維所說:「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他近幾年來在香港《文匯報》、《亞洲週刊》、《香港商報》、《信報》、《星島日報》等香港傳媒發表和被轉載的文章,廣受矚目,被互聯網諸多重要網站和門戶爭相轉載,引起海內外學界、政界和財經界高度重視。

相關新聞
不改革就沒有出路 (2009-07-06)
開放粵港「自駕遊」有待支援 (2009-07-06)
七一遊行變質 市民說不 (2009-07-06)
重大政策出台前宜諮詢 (2009-07-06)
遊行人數遜預期不奇怪 (2009-07-06)
流洁B假洬M厭倦 (2009-07-06)
醫療與志願團體 (2009-07-06)
善待香港 善用香港 (2009-07-04)
反對派竟然舉港英旗遊行 (2009-07-04)
李宋分合 一笑泯恩仇 (2009-07-04)
遊行示威須守規矩 (2009-07-04)
對雙普選的新思考 (2009-07-04)
免費電視公聽會的檢討作用 (2009-07-04)
暴力霸佔政府總部圖謀何在? (2009-07-03)
港台官方行「無冕內交」 (2009-07-03)
人多非必然窮 人少非必然富 (2009-07-03)
公僕應有責任感和大局觀 (2009-07-03)
並非人人愛上街 (2009-07-03)
反對派又誇大人數 (2009-07-03)
反對派催谷遊行人數何以大失預算 (2009-07-0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