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新
無論未來小澤是在台前還是繼續身居幕後,中國都必須面對後自民黨時代的重大挑戰。然而,我們仍可以期待,小澤的對華外交仍將是務實、理性和富有建設性的:其一,小澤的最大挑戰將是內政而非外交,這一要務離開中日友好攜手,將難以實現;其二,他信奉對中美的等距離外交理念,不太可能在對華政策問題上一味強硬;其三,無論民主黨還是小澤本人,都同中國政府有着持久良好的溝通。
7月13日,日本自民黨在被稱為大選風向標的東京都議會選舉中一敗塗地,首相麻生太郎被迫做出將於7月21日解散眾議院,8月30日舉行全國大選的決定。
政黨輪替似不可避免
經過此次選舉,自民黨與其對手民主黨在東京都議會中的力量對比,由48:34逆轉為38:54,自民黨即使聯合政治盟友公民黨(23席),仍然無法在東京都議會過半,敗績之慘,可見一斑。再聯繫到此前不久的地方領導人選舉中,不少市縣中資歷經驗豐富的自民黨候選人,都相繼慘敗給名不見經傳的民主黨年輕人,日本選民對自民黨的徹底厭倦、失望可謂一覽無遺。可以斷言,除非對手民主黨陣營再爆驚天醜聞等重大意外,自民黨在未來眾議院大選中的敗局幾乎是無可挽回,民主黨離政黨輪替的夢想近在咫尺。
對於8月底的大選,可能的結果不外乎三種:一是民主黨大獲全勝,一舉奪得眾議院過半席位,僅憑一己之力就可以登台執政;二是民主黨雖然獲勝,但議席不過半,只有聯合共產黨、國民新黨等其他在野小黨席位方能過半,那麼民主黨將與之聯合組閣;三是民主黨雖然議席超過自民黨,但聯合其他在野小黨仍不足以過半,那麼將出現「政黨大聯合局面」。以目前民調的數據、東京都議會選舉及此前的地方領導人選舉情勢看,出現第二種情形的可能性應該更大一些。
如果大選結果果真如此,自民黨將繼1993年後16年中再度丟失政權,如願實現政黨輪替的民主黨會推舉誰來擔任首相呢?選項可能有二:民主黨要麼請不久前因政治資金醜聞被迫辭去黨首職務的小澤一郎重新出山,要麼由現任黨首鴆山由紀夫走上前台出任首相,小澤一郎則「垂簾聽政」,於幕後執掌大局。一句話,一旦民主黨大選獲勝,日本首相要麼是小澤的「人」,要麼是小澤的「魂」。
小澤對華將務實理性
許多中國民眾十分關心的是,假若這一猜測應驗,對未來的中日關係將產生何種影響呢?
梳理民主黨和小澤一郎的外交理念,其最核心部分可以歸結為兩點:其一與自民黨主流外交理念不僅不矛盾,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是,經由成為「普通國家」來謀求日本的政治大國地位;其二與自民黨主流陣營中日美同盟至上理念有着顯著差異,即謀求與中美等距離外交而確立三邊平衡關係。
後者業已讓美國朝野疑慮重重,不過對中日關係來說則是利好,因為這是從外交戰略層面上將中日關係置於同日美同盟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小澤真的秉持這戰略思想,後自民黨時代的日本政壇將會以更理性冷靜的心態直面中國的崛起,更加理解、尊重中國在歷史問題上的關切,以及在台灣問題等方面的核心國家利益,不會將中國視為意識形態或者冷戰意義上的戰略對手,因而也不會像麻生太郎鼓吹「自由而繁榮之弧」那樣不合時宜地大彈冷戰老調,也不會如安倍晉三、麻生太郎那樣在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歷史教科書等問題上癡心不改。
至於前者,這是出身自民黨的小澤骨子裡較之右翼強硬派更右之處。可以想像,無論未來小澤是在台前還是繼續身居幕後,但他在修改和平憲法、擴充日本軍力等方面將更加雄心勃勃,在釣魚島問題、東海油氣資源問題等中日關係敏感問題方面也極有可能更加強硬,這將是後自民黨時代中國必須直面的重大挑戰。
然而,基於下述理由,我們仍可以期待,小澤的對華外交仍將是務實、理性和富有建設性的:其一,小澤的最大政治挑戰將是內政而非外交,遏制日本經濟萎縮的趨勢,刺激其盡快復甦並恢復增長,才是其上台後的當務之急,而這一要務離開中日友好並攜手,無疑將更加棘手甚或難以實現;其二,他信奉對中美的等距離外交理念,不太可能在對華政策問題上一味強硬而不知變通;其三,無論民主黨還是小澤本人,都同中國執政黨及政府有着持久良好的互動與溝通,這也是促使其對華政策更加務實積極的有利因素。
可見,如果日本政局朝着預料的方向變化,後自民黨時代的中日關係也值得積極期待,至少不必如美國朝野那樣惴惴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