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會創會會長
某些政客熱衷於動輒亂彈「管治危機」,其實是反對派的政治心理和利益在作祟。反對派的部分人士,力圖從香港經濟不景及政府出現施政危機中得到自己的政治利益,這造就了他們惟恐天下不亂,惟恐政府不出現管治危機,惟恐特首不說錯話的變態心理。
近年來,「管治危機」成為某些人士津津樂道的一個詞,不論什麼事,幾乎都可動輒描繪為「管治危機」。從公務員薪酬爭拗、正生遷校風波、醫療事故、縮班殺校、電盈私有化爭議,到中環無牌擦鞋、大學畢業生實習月薪、尖沙咀碼頭巴士站搬遷、某屋h是否增設一條巴士線、流浪狗問題,乃至特首曾蔭權不經意失言的片語隻語,不論是對社會影響較大、牽涉較廣的事,還是細眉細眼、雞毛蒜皮的事,某些政客都將之描繪為「管治危機」。
亂彈「管治危機」的目的
今年「七一」遊行人數,不僅遠比各方事前估計為低,而且更不存在事前某些政客繪聲繪影、言之鑿鑿的「管治危機」。實際上,「七一」遊行已非政治運動,而是變成富有本土特色的嘉年華,將「七一」遊行與「管治危機」掛鉤,乃是一種無稽之談。即使如此,某些政客卻無視現實,仍然亂彈「管治危機」,仍然聲稱今年「七一」遊行「已敲響曾蔭權管治的警號,隨時引發更大管治危機」云云。
動輒亂彈「管治危機」的現象,不僅市民覺得過分,就是特首也覺得無端困擾。例如有記者人云亦云問曾蔭權是否有「管治危機」,曾蔭權就顯得十分無奈:「我知ョA我聽到ョA我聽到ョA唔使再問ョA返螺ㄚY問番呢樣洁C」這是香港社會動輒亂彈「管治危機」的黑色幽默。這種動輒亂彈「管治危機」的現象,值得深入剖析。
最近,某些政客針對以曾蔭權為首的特區政府的所謂「管治危機」問題,大做文章。他們聲稱:「只要佢(曾蔭權)做錯少少洁A講錯少少洁A隨時會觸發管治危機,冇晒管治威信。」他們見獵心喜,以為動輒亂彈「管治危機」,便可打擊政府管治威信,逼迫政府向他們的各種要求讓步,以及在選舉中撈取選票,並藉以打擊支援政府依法施政的政治力量。
「施政失誤」不等於「管治危機」
「管治危機」漫天飛舞,已經成為香港政壇一大奇觀,但這種海市蜃樓的奇觀,卻沒有現實作為基礎,理由有四:首先,在任何政府和社會,類似上述各種各樣的事件都可能發生,從不構成什麼「管治危機」,除非蔓延至公共服務大癱瘓或政府管治大癱瘓,因此不可將任何事件都上綱上線為「管治危機」。例如就公務員薪酬爭拗這樣對社會影響較大的事來說,筆者認同《信報》6月24日社評的觀點:「政府在今年的公務員調整薪酬問題上大致跟隨原有機制辦事,有規有矩,如果任意推翻薪酬趨勢調查,向公務員工會讓步『送大禮』,反而會失去民心;不按規矩沒有原則的施政作風,才是管治危機的根源。」
第二,「施政失誤」不等於「管治危機」。任何政府,「施政失誤」在所難免。例如去年曼谷機場騷亂港府包機遲了幾天、赤柱塌樹壓死港大女生事故等,可以算「施政失誤」,但並非「管治危機」。包機遲了幾天,政府汲取民意,亡羊補牢,派出包機,問題也就解決。「施政失誤」只要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堵塞漏洞,提高管治水平,今後就可以避免類似失誤,這不但不是「管治危機」,相反是有效管治的表現。
某種政治心理和利益在作祟
第三,政府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採取一系列措施「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凝聚全民力量應對海嘯的衝擊,包括:推出加碼措施紓解民困;果斷應對甲型流感侵襲;以新思維調整積極不干預和不資助某一行業的政策,為六大優勢產業提供實質性扶持;抓住機遇,落實人民幣跨境結算,等等。政府密切跟蹤和準確把握內外形勢發展變化,增加駕馭複雜局勢的能力,穩妥決策、審慎施政、扎實工作,謀劃長遠,化危為機,其管治不但有效,而且可以說比較高效,體現出強政勵治、勵精圖治的特點和內容。某些政客「七一」遊行主打「施政失誤」,可以說是無的放矢,難怪難以引起市民認同。
第四,某些政客熱衷於動輒亂彈「管治危機」,其實是反對派的政治心理和利益在作祟。反對派的部分人士,力圖從香港經濟不景及政府出現施政危機中得到自己的政治利益,這造就了他們惟恐天下不亂,惟恐政府不出現管治危機,惟恐特首不說錯話的變態心理。
當然,特區政府不應因今次遊行人數不如預期高而掉以輕心,反而有需要加強憂患意識,不斷提高管治水平,繼續堅定維護香港的法治,迅速回應市民訴求,承擔責任,創造有利於經濟持續增長和發展的環境,以有效的管治,為香港建立穩固的基礎,藉以維持及進一步發展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藉以深入進行「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