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 歐陽杏櫻
一場金融海嘯,捲走投資市場大量資金,即使是作育英才的大學亦不能倖免,年度盈餘紛紛暴跌,更有大學因投資失利而財政「見紅」。論財力,香港唯一一所私立大學樹仁大學,肯定是各大學中最弱的,然而憑著穩健財務管理策略,仁大卻展現出不凡的抗逆力,一點一滴累積可觀的發展資金,至今已積存逾5億元儲備,更準備大展拳腳,大力發展學術研究,朝高水平教研並重的目標進發。仁大校監胡鴻烈認為,在現今風高浪急的社會及經濟環境下,更應自強不息、腳踏實地面對挑戰,細水長流,是他及樹仁38年來的辦學宗旨,亦可說是其教育事業的精粹。
仁大的發展歷程經過無盡艱辛,由於堅持辦四年制的全人教育,不獲納入政府資助範圍,每當遇上經濟不景,樹仁所受的衝擊更大。胡鴻烈接受本報專訪時憶述,過往仁大幾乎在每個重要發展階段,均會遇上經濟不景:如80年代初,樹仁正興建現於寶馬山的教學大樓,香港經濟卻因中英談判大受影響;89年六四事件前後,內地與本港經濟均陷入低迷,樹仁卻要大量投資建圖書館綜合大樓;至學校要為宿舍文康大樓施工,以期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卻又遇上03年沙士爆發。
政府撥款2億 3年未動分毫
不過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困難,也未有阻礙仁大的發展。胡鴻烈語重心長地說,港人與仁大一樣,正因身處困境,所以應有自力更生的精神,面對金融海嘯,不能掉以輕心,勇敢迎向挑戰,才能闖出新天地。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仁大學的教育是細水長流的事業,除成功熬過多次經濟起落,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更突顯其保守穩健的作風。胡鴻烈表示,樹仁自開辦起已拒絕以投機心態去發展,故從不以學校的發展資本購買股票及基金。即使06年底獲政府提供2億元一次過撥款,支持大學的學術、教學及校園發展,但他卻選擇自力更生,只將政府給予的支票存入銀行,「現在看來我這個做法好聰明……至今那些利息已滾存了1,500萬至2,000萬元,增長約7.5%至10%了。」政府的支持,胡鴻烈深感謝意,但卻未敢輕言動用該筆款項,「自己仍有錢不一定要用它(政府撥款)……若我們做得好,可能永遠都不會用呢。」
正名身價增 年均逾6000人報讀
3年前樹仁獲得正名為大學,成功為學生爭取一個「名份」,胡鴻烈指其辦學夢想已達到。不過他強調,仁大的發展不會因此放慢腳步,除教學外,將大力發展學術研究。他現正積極向政府爭取仁大宿舍文康大樓旁的空地,以興建第四棟研究大樓,並已預留3億元作建築費用。胡鴻烈指,透過發展各種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將可盡情發展學生潛能,及提升仁大學術水平,令學生進一步得益。
事實上仁大正名後可說是身價暴升,近年每年均吸引逾6,000人報讀,以約1,200個一年級學額計,平均5人爭1位。胡鴻烈指,為維持教學質素,仁大會維持現有約5,000個學額,但並不等於仁大因此固步自封,他透露已為仁大訂下一個遠大的願景,希望在仁大50周年(2021年)時全面檢視大學的發展方向,歡迎一切發展的可能性,惟有以學生利益為本的宗旨永不改變。
渴望退休寫作 喜得兩兒接棒
已屆89歲高齡的胡鴻烈與同齡的太太鍾期榮,半生對仁大作出的貢獻,就如仁大校歌中的歌詞「……不為己,但為群,犧牲小我,達成博愛……」兩人為香港年輕一代的教育勞心勞力,為社會未來發展未敢停步。多年來胡鴻烈堅持每天都回校工作,風雨不改,至今仍每日留校8小時,除處理校務,又會不時巡視校園,不過他坦言,自己年紀越來越大,工作漸感吃力,所以也渴望能夠退休,屆時不會做任何工作,可能會重拾寫書的樂趣。不過一說起老伴,他立即耍手擰頭的笑指:「鍾校長是學校的精神領袖,不能退休啊。」
在3年前仁大正名成功當日,胡鴻烈已曾透露其退休願望,不過正名之後的一連串發展工作,讓他堅持留下,希望盡其所能作貢獻。事實上胡鴻烈近年已漸退居幕後,大學的日常運作交由他兩名兒子—仁大學術副校長胡耀蘇及行政副校長胡懷中處理,他只主力為仁大爭取土地等方向性問題,「只要仍有用得著我的地方,我亦會繼續盡力去做。」
讚愛妻是精神領袖 不能退休
對於兩位兒子兼接班人,胡鴻烈讚不絕口,他指二人分別於英國牛津大學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博士學位,是能幹的大學管理人才,管理仁大的能力比他還要出色,即使自己可能隨時退休也能安心,之後或會全心投入寫書。不過對於其最佳拍檔鍾期榮是否言退,他即耍手擰頭的強調:「鍾校長是學校的精神領袖,不能退休啊。」所以鍾期榮現時雖然行動不便,但每天也會上班一個半小時,由早上9時至10時半,盡心為仁大的師生服務。
仁大獲正名 光環接踵至
仁大成功正名後,胡鴻烈近年常獲各界嘉許,可說是「坃獎坃到手軟」,繼去年獲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又獲香港政府頒發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章,今年香港大律師公會亦向其授予終身會員榮譽,顯示其廣獲社會認同。大律師公會月前經過2次會議,決定向胡鴻烈授予終身會員榮譽,以表揚其對本港法律教育的貢獻,包括於仁大設立法律與商業學系提供法律課程,並於課程中加入內地法律元素,推動本港年輕一代加深對香港與內地不同的法律制度的認識。胡鴻烈高興地指,當了50多年大律師,獲大律師公會終身會員銜是很大的榮譽,感到非常光榮。
新星命名胡鍾 肯定兩老貢獻
胡鴻烈及仁大校長鍾期榮,在接近40年來為其教育理想,堅持靠微薄的積蓄,艱苦經營樹仁的事跡,其實早已傳遍香港及世界各地,甚至「衝出太空」——前年美籍華人、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便因敬重兩老的貢獻,將2顆其於01年發現的小行星「34778」及「34779」,分別命名為「胡鴻烈星」及「鍾期榮星」,伴隨著對二人貢獻的肯定,長掛星空。
舊生大讚:校監校長無架子
採訪新聞爭分奪秒,曾有任職報館的仁大畢業生不止一次因急事需向胡鴻烈查詢,因他平日無攜帶手提電話的習慣,記者於是致電校監辦公室碰運氣,想不到接聽電話的竟是他本人。胡鴻烈亦直接回應對方查詢,方便記者「交差」。這名記者每次提起胡校監,總是讚口不絕,半開玩笑問其他大學畢業的同事,「你的大學校監或校長,有無親自覆過你電話?」事件反映胡鴻烈沒有架子、事事親力親為的一面。胡鴻烈做事充滿魄力,總是將每天的工作安排得密麻麻。專訪約定在上午11時,之前他已接待了多位客人,訪問結束後雖已接近午飯時間,他仍把握時間,約見其系中一位學系主任,商談學校事務。
良心辦學38載 「要對得起社會」
在一片教育樞紐、教育產業之聲下,私立大學突然成為香港社會的「潮流」;今時今日籌辦私大是「發展機遇」,但於38年前成立樹仁之時,胡鴻烈與鍾期榮所抱持的卻是一種「時代使命感」。他憶述指當年二人眼看大學學額短缺,每年只有2%學生能接受大學教育,年輕人升學無門,所以不惜代價投入畢生積蓄也要自資辦學,及後樹仁也成了首間被認可的私立大學。時至今日,他堅持的理念仍然不變,「反正辦學就要對得起社會!對得起年輕人!」
胡鴻烈表示,對投放於樹仁發展的金錢毫不在乎,他當年亦沒有想過要向外界籌款,對於發展校園硬件設施「有錢就做,無錢就不做」,全心緊守教學的「軟件」,成功造就今天的仁大。他又笑言自己是傻瓜,「如果我Smart(精明)一點,就把錢用來做生意了,亦可早點退休,何必那麼辛苦呢。」
經費缺妻心灰 仁大險變幼稚園
在樹仁成立之前,其實也有一段小插曲,差點令學院成為了「樹仁幼稚園」。原來鍾期榮當年見到港英政府無心成立第三所大學,加上對私立大專院校規限嚴格,也曾經心灰意冷,一度萌生放棄辦大學的念頭,更有意改辦幼稚園以作安慰。不過胡鴻烈對辦大學的想法卻無比堅定,除不斷鼓勵妻子外,縱使面對辦學經費不足的隱憂,仍「拍心口」說「我有辦法」,承諾每年承擔至少30至50萬元,在70年代初已是很龐大的數目。終於在二人一聲「一言為定」下,樹仁大學的奇蹟由此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