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 香港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
再過一個月,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就退休了。臨退休前見記者談感想,說他最擔心將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保。
任總的擔心是實際的,香港的確面對上海的巨大挑戰。今日,上海股票交易額已經遠遠超越香港,上海的碼頭處理的貨櫃箱數量也超越香港,香港還憑什麼自稱金融中心?物流中心?
不過,香港人需要擔心嗎?
不需要的,今日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及曾經是世界第一大海港並不是香港人刻意造出來的,而是自然形成,是香港人靈活多變,因緣際會而成。
開始的時候,英國殖民政府僅把香港當成一個進軍中國大陸的貿易港,做的是轉口貿易,英國貨運到香港再轉運到中國大陸各地,同時通過香港購買中國各地土產,轉運到歐洲出售。
滬港良性競爭互利雙贏
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上海一群工業家南下香港,為香港帶來了工業技術與資金,於是香港搖身一變成為輕工業重鎮。在70年代,香港的成衣、皮鞋、塑膠花……成了世界出口量最多的城市,小小的香港成為世界輕工業工廠。
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工業家北上,在內地設廠,把生產成本再壓低,競爭力加強,市場擴大,香港廠商把在內地生產的工業品運到香港出口,於是香港成了世界第一大港,這個世界第一大港不是通過規劃而成的。
內地繼續改革開放,大量國企民企到香港上市,於是香港又變成了金融中心。
過去一百多年,香港從來沒有刻意要把自己打造成什麼中心,所有的「中心」地位都是因緣際會而成。
因此,有一天香港不再是金融中心,完全被上海取代,也不必擔心什麼,當到了那個時候,香港人會自己找到另一個存在的方式。
有可能,香港會是中國的購物中心,中國人越來越有錢,就越有消費能力,內地的稅務很重,相信也不會輕易取消做為一個免稅港的香港,自然有吸引13億中國人來香港購物的條件。
有可能,香港會是中國的豪宅中心,中國的商家都想在香港置業,一方面為自己來港公幹時有個住處,不必住酒店,可以在自己家中宴客,另一方面也等於是將部分資產轉移。
我相信香港人是靈活的、樂觀的,中國內地越富強,香港人的機會越多,13億人的內地市場怎麼養不起700萬人的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