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偉
特首昨日發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這份施政報告的發表時機正值本港處於發展的重要關口,一方面金融海嘯稍歇,本港經濟逐步回穩,為當局部署長遠提供了穩固基礎。同時,特首任期已過一半,施政基本上已有一定基礎,正是推出較重要及影響長遠政策的時候。所以這份施政報告,有着承先啟後的重大意義,既要兼顧目前,更重要是規劃長遠,為香港未來奠下基礎,顯然特首交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考卷。
如果說去年的施政報告是救急為重,當局將精力都集中在保就業、紓民困之上。現時金融海嘯的陰霾逐步過去,但海嘯卻將本港的深層缺陷顯露無遺;所以規劃長遠,化危為機肯定是今年施政的基調。這份題為「群策創新天」的施政報告不僅對市民多個關注的課題,如環保、保育、樓市、文化等問題上着墨甚多,回應了市民的訴求;而且對於本港長遠發展,亦有全盤的規劃。其實,施政報告本來就不應只是施政的流水賬,具體的施政項目固然不可或缺,但擘畫本港長遠發展,部署經濟轉型,才是施政報告最需要解答的地方,這份施政報告正交待了上述問題。
產業政策謀劃長遠
當局要謀劃長遠,重點是如何推行產業政策。過去當局囿於不干預思維,對所有扶助產業的措施視為干預市場的萬惡之舉,任由市場自流,最終導致金融產業一枝獨秀,在成本效益之下,自然令到產業群、人才庫聚流到金融產業,令香港一躍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但亦令到本港產業空洞化的問題更加嚴重。其實,經濟理論並不排除政府干預市場、選擇某些行業作為津貼的對象;英國福利經濟學大師庇古認為推動有利社會的產業,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幾乎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自身的產業政策,新加坡的生物科技、台灣的電子等都是在政府推動下發展起來。
產業發展不可能缺乏政府支持,原因很簡單,新產業研發成本較大,回本期長,一般企業難以支持,所以當局對於有發展潛力的產業,應給予土地、稅務、政策等的支援,才有望成事。過去當局對於推動新產業高唱入雲,卻口惠而實不至,成效自然是有限。這次施政報告明顯是動了真格,一方面繼續鞏固金融、旅遊、貿易及物流業、專業服務業等支柱產業。這些產業由於已有相當基礎,重點已不是如何推動,而是如何擴展,擴大腹地。相反早前提出的六項優勢產業,即教育、醫療、檢測和認證、環保、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等,外界一直期望當局提出具體的政策。施政報告對此有積極的回應,針對最主要土地問題,當局承諾會釋放逾千幢舊工業大廈的潛力,鼓勵業主重建或改裝,供六大優勢產業使用;並且在提供適當的政策扶持,提供人才培訓,為業界「拆牆鬆綁」,解決業界的發展障礙,為六項產業的發展添薪加火。
社會有聲音質疑當局過分着重六項產業,擔心並非所有市民都能受惠。然而,從全局來看,產業經濟並非只惠及所屬產業,對整體經濟就業都有拉動作用,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克魯明曾指出,當產業形成群聚效應時,不僅可以讓產業享受到成本下降、規模經濟、推動科技等好處,更有利吸引更多人才來港,提升人力資源。當然從另一方面看,各種產業都涉及不同工種,如興建私家醫院除了醫生護士外,也需要清潔、保安、電器技工等,對整體就業都有正面作用。所以對於產業發展應有廣闊眼光,既然六大產業本港都有一定優勢,當局應突破過去「大市場小政府」的思維,排除干擾,擇善而從。這份施政報告正讓外界看到當局的決心,推動本港邁向知識型經濟、產業轉型,畫出了清楚的路線圖。
着眼未來 顧及目前
施政報告既有着眼未來,亦顧及目前。近年市民保育意識愈加高漲,尤其是中環海濱用地的問題,更是過去不斷引發爭論的問題。這次施政報告提出了全盤中環新海濱用地和中區歷史建築的保育構想。大幅降低發展密度、活化歷史古蹟,並交待了中環多棟歷史建築的發展安排,兼顧了保育與發展。就是一直對當局保育政策批評不遺餘力的政黨團體,都認同有關規劃,市民將來更可享受到中環海濱,顯示當局對於保育問題的重視。此外,環保問題一直高踞市民關心議題的頭幾位,這次政府提出的電器廢物責任制諮詢、供應電動車、在大嶼山建工商廚餘回收中心,都有利推進本港的環保工作。
外界都關注到施政報告沒有大手派糖的措施,當局只是針對老年化的問題,加強老人宿位等供應,並沒有再推出其他紓民困措施。不過,去年當局共推出逾800億元的紓困措施,派糖遍及各個階層。不過,大手派糖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不應視作長遠的政策,否則財政將難以支持。而且現時經濟初步回穩,在現時的情況再大手派糖並無必要。當然現時失業仍處高位,保就業的措施必須繼續,但創造職位始終要回歸經濟,所以當局這次將施政焦點放在振興經濟上,把脈準確,只要經濟活起來,其他問題如失業、基層民生等問題都可以得到改善,一子活即可盤活大局,必須貫徹始終。
這份施政報告部署的是長遠,着眼的是將來,當中提及的產業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內見效,但成功不必在我。產業發展涉關未來,當局現時開了一個頭,應該一以貫之,全力推動,為本港開拓更多的經濟引擎,為可持續發展奠下根基。如此,則這份施政報告將會永遠記載在本港的史冊。
|